越野e族论坛
标题:
还是猎豹强啊
[打印本页]
作者:
西湖比西子
时间:
2009-11-24 20:41
标题:
还是猎豹强啊
支持猎豹.........国产SUV历史最好成绩 猎豹CS6碰出四颗星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5日 07:49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长丰猎豹CS6
日前,中国
汽车
技术研究中心公布了09年第三批C-
ncap
碰撞结果,长丰
汽车
猎豹CS6 获得4星评价。据悉,这是自C-NCAP成立以来,国产
suv
碰出的历史最好成绩。
在9月初的碰撞试验中,C-NCAP管理中心依据国家
汽车
安全标准试验项目和C-NCAP规程,对猎豹CS6进行了三项实车碰撞试验,分别为完全正面碰撞试验、40%正面偏置碰撞试验、侧面碰撞试验。从碰撞结果来看,猎豹CS6表现非常出色,三项碰撞试验总计得分达到了41分,获得了碰撞
四星
的高分值,成为国产SUV在碰撞试验中取得的最高成绩。在三次碰撞试验中,
猎豹
CS6驾驶员头部、颈部、胸部几乎都分别达到了满分,这对于车内成员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获得4星评价的主要因素。
据了解,自C-NCAP碰撞试验实施以来,共有近10款SUV参与了碰撞,而猎豹CS6的成绩在国产SUV中位列第一,其他同类SUV的碰撞等级最高也仅仅为三星水平。据了解,国产SUV的碰撞成绩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无法与合资产品相抗衡,而猎豹CS6的碰撞成绩,重塑了国产 SUV的安全形象,使国产SUV展现了“坚强”的一面。 记者段旭
(编辑:
邱满春
)
>
CS6
车型介绍
>
CS6口碑
作者:
ninobaba
时间:
2009-11-24 22: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xiaotao1983
时间:
2009-11-24 22:25
又是潜规则
作者:
路喜不平
时间:
2009-11-25 00:42
原帖由
ninobaba
于 2009-11-24 22:24 发表
这个是中国的一个汽车研究所自己定的标准,具央视曝光都是骗人的标准,忽悠中国老百姓的,和欧洲的差远了
不是吧,刚开心了一会,就。。。。。。
正在准备出手这款车啊
作者:
就这熊样
时间:
2009-11-25 00: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西湖比西子
时间:
2009-11-25 11:23
原帖由
ninobaba
于 2009-11-24 22:24 发表
这个是中国的一个汽车研究所自己定的标准,具央视曝光都是骗人的标准,忽悠中国老百姓的,和欧洲的差远了
同
比国内其它车强就行了吗........何笔强求呢......
作者:
溜溜吉普
时间:
2009-11-25 15:58
谁出的钱多,谁厂里出的车就星也多
作者:
花都猎人
时间:
2009-11-25 16:18
C-ncap
作者:
flyingaway
时间:
2009-11-25 19:03
真的假的哦。。。
作者:
土豆小葱
时间:
2009-11-25 23:23
顶
作者:
pipi_kyoko
时间:
2009-11-25 23: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uperbull
时间:
2009-11-26 13:09
LZ要是信这个就没救了
作者:
FirnCavalry
时间:
2009-11-27 13:49
标准什么还是次要的,问题是:这个“汽研所”是个盈利机构,测试收费,还有很多其他东西收费。还有分值极度不正常,同款车,国外给五星的它给四星,国外给四星的他给五星半!
[
本帖最后由 FirnCavalry 于 2009-11-27 13:51 编辑
]
作者:
保险扛
时间:
2009-12-1 21:55
晕
作者:
乌子
时间:
2009-12-1 22:14
无语了,一个了民间机构,一个想挣钱研究所,恐怕撞出许多个“三鹿奶粉”
看看这车每月的销量,恐怕长丰领导也会吓死,好像生了白痴儿子,扔不得爱不能,罪过罪过
作者:
Ivan186
时间:
2009-12-1 23:25
说明猎豹花了四星的钱。估计五星太贵,否则就五星了。
作者:
东飞不败
时间:
2009-12-11 19:56
晕,
作者:
帕杰罗2012
时间:
2009-12-12 15:28
假的吧,,,,
作者:
frankfly
时间:
2009-12-15 09:38
这个是收钱给星的
作者:
北方的客
时间:
2009-12-28 12:17
没办法呀,我们就这样给“被四星”了
作者:
lshyty
时间:
2009-12-29 15:08
真是无语了啊!
作者:
wangyu528
时间:
2010-1-26 16: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越野e族论坛 (http://static.fblife.com/)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