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e族论坛

标题: Gibbs打造的一辆上山下水无所不能的多功能水陆两栖车——Quadski [打印本页]

作者: 东方红A    时间: 2012-10-26 09:01
标题: Gibbs打造的一辆上山下水无所不能的多功能水陆两栖车——Quadski
Gibbs最近打造了一辆多功能的水陆两栖车——Quadski,搭载一部来自宝马K1300摩托车的直列四缸1300cc引擎作为其动力来源,采后轮驱动,最大马力175匹,陆上及水上极速均可达每小时72公里,而车重仅有535公斤。

[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A 于 2012-10-26 01:02 编辑 ]

1350958810208.jpg

1350958810922.jpg

作者: 东方红A    时间: 2012-10-26 09:01
在陆地上时Quadski与一般的ATV无异,以汽油引擎驱动车辆,但在水上时则是使用引擎出力加上Gibbs自家的水上喷射推进系统来推动车子。 当车子由陆地驶进水里时,驾驶只需要轻按一个按钮,四个轮胎会自动向上收折成八字型,然后将动力系统转换为水上喷射推进系统,而这个转换的时间仅需短短的 5秒钟。

[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A 于 2012-10-26 01:03 编辑 ]

1350958810982.png

1350958811186.png

作者: 东方红A    时间: 2012-10-26 09:02
虽然Quadski本身以运动机能为设计方向,但拜轻量化车身、低重心引擎配置及四轮独立悬吊所赐,Quadski在陆地上的操控性及舒适性性比一 般ATV还优秀,越野能力也不马虎,进入角度最大可达46度。而平整式车底结构让Quadski在水上行驶时,拥有平稳且低阻力的优势。

Quadski将会在位于美国密执安州的组装厂生产,预计价格为美金4万元。

[ 本帖最后由 东方红A 于 2012-10-26 01:03 编辑 ]

1350958812322.png

1350958812496.png

1350958813289.png

作者: huzixin87    时间: 2012-10-26 10:06

作者: 疯狂悍马哥    时间: 2012-10-26 10:46
记得好像是08年就出来了~~只是到现在才量产而已。
这是当时的视频
[media=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AwMTU3ODM2/v.swf,600]500[/media]

还有其它多种水陆两栖汽车都是他们公司生产的·····两栖跑车,敞篷轿车,suv,等等

水陆两用敞篷轿车(价格最低配款22万美元起)
[media=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AwMTU1Mzgw/v.swf,600]500[/media]

水陆两用悍马
[media=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AwNDE0NzI4/v.swf,600]500[/media]

水陆两用越野车 JEEP小马??
[media=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M5NDIyMzA4/v.swf,600]500[/media]

吉布斯 两栖车
[media=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U3NjY3MTM2/v.swf,600]500[/media]
作者: 森林冰    时间: 2012-10-26 18:12

作者: zc3450222    时间: 2012-10-26 20: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乐游悠悠    时间: 2012-10-27 23:04
这个好!
作者: 4x2我爱山    时间: 2012-10-31 17:42
很不错呢。。 就是太宽了,估计也太贵了
作者: 山东猎人    时间: 2012-10-31 18:31
路过,帮顶!!!!!!!
作者: williswang    时间: 2012-11-4 23:41
超级酷!有看头!
作者: 版纳洪胜    时间: 2012-11-6 11:43
努力挣钱争取50岁以前买下
作者: 越野狼狼    时间: 2013-7-23 22: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逆向制作    时间: 2013-7-23 23:03
该车不是很便宜啊........................
作者: A宁    时间: 2017-8-19 22:46

作者: A宁    时间: 2017-8-20 22:05





欢迎光临 越野e族论坛 (http://static.fblife.com/)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