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e族论坛

标题: 噱头与实用性间的博弈 [打印本页]

作者: ksj7341    时间: 2014-4-8 19:55
标题: 噱头与实用性间的博弈
13世纪,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总有一天,我们会赋予运输车难以置信的速度,而无需求助于动物。”如他所言,800年后的今天,“速度”早已不是阻碍运输工具的瓶颈,现代汽车不仅能激发肾上腺素,而且智能、高效、人性化。当然,这其中种种质变离不开技术支持,逾百年汽车发展史中,曾经“大胆”的汽车技术为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提供了事实依据,也为消费者绘出了“未来之车”的真实雏形。
  革命性创造:一场场改变汽车本质的技术风暴
  技术风暴之/流水装配线
  颠覆指数:★★★★★
  实用指数:★★★★★
  就在卡尔·本茨发明汽车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一个有着爱尔兰血统的美国农民成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从此之后,世界汽车的发展因他而变。这个人就是亨利·福特,在那个汽车只能纯手工打造的奢侈年代,福特用流水装配线大规模作业大大降低了汽车的制造成本,此举不仅拉高了员工薪酬,更改变了汽车存在于世的本质。
  1913年,福特率先建立了一条流动生产线,从一个零件开始到一辆整车,都在这条流水线上完成,此种大大提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同时,新生产方式还将更多的电子产品装配到汽车上,将汽车分解成各个总成,令底盘、车身、发动机等可独立装配以丰富客户选择,这些进步慢慢成为竞争对手不得不模仿的对象。
【福特T型车】
  福特T型车是采用流水装配线生产的代表作,它起初售价850美金,后来售价随产能提高降至300美金,而同期与之竞争的车型售价多为2000至3000美金。由于先天优势巨大,类似的生产方式相继被对手们“师夷长技”并改变了整个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流水装配线是伟大且颠覆的尝试,这一尝试赋予了普通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权利。
  技术风暴之/特斯拉革命
  颠覆指数:★★★★☆
  实用指数:★★★★
  电动汽车的出现似乎令工程师们看到了能源危机下的努力方向,但一台台发动机舱被掏空,换上电动机和大块电池的铁块真的能被称之为“车”吗?或许解决续航里程与电池寿命问题之前,它们还不能算作主流。节能减排是每个公民肩负的责任,若有一台可以跑很远,充电方便,同时又不失性格的电动车,消费者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特斯拉信心满满从硅谷走了出来,它用体积小巧的8000节18650圆柱形电池和一套号称绝密技术的电池控制系统满足了日常所需的稳定性与续航里程,且性能不俗。到目前为止它颠覆了人类对电动车的认知,但问题是,在目前其品牌认知度、产品后期品质、gov-ern-ment补贴政策(价格)都不明朗的当下,会有多少人为此买账呢?
  技术风暴之/混动旗舰超跑
  颠覆指数:★★★★☆
  实用指数:★★★
  超跑是汽车中的贵族,只是V12猛兽们带来醉人声浪的同时也在肆意挥霍着石油库存。有没有办法令这一群体在保持战斗力的同时,油耗降至小型车水平?有的,保时捷、法拉利及迈凯伦三家的旗舰跑车用另类混合动力做到了,只是它们的产品动辄千万起价且限量发售;这无疑是一次技术革命,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更适合一笔带过。
下凡的赛车技术:令量产车更加美好
  赛车技术之/双离合变速器
  契合指数:★★★★☆
  实用指数:★★★★☆
  很多民用车正应用的技术,都是自赛场下放至民间,这种出发点是好的,毕竟能应用到赛场的东西都是高精尖,只是把它们强塞给“乖巧温顺”的民用车,会不会水土不服呢?比如双离合变速器最开始便只在上世纪80年代的保时捷勒芒赛车应用,直至2003年才首次被应用在高尔夫R32上,不过装配双离合的R32只针对德国市场销售。
  双离合变速箱结合了手动变速箱和自动变速箱的优点,它采用两套离合器的其相互交替工作,来到达无间隙换挡的效果。如今的双离合变速器已经普遍应用于个级别家用车身上,并为提升它们的燃油经济性做出了贡献,如果忽略曾经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DSG”风波,双离合变速器服役于民用车的这十一年还是很尽职尽责的。
  赛车技术之/轻量化材料应用
  契合指数:★★★★★
  实用指数:★★★
  大量碳纤维材料的应用,是迈凯轮F1赛车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历史上首台使用碳纤维一体式车身的一级方程式赛车是McLaren MP4/1,这款赛车征战了1981、1982和1983三个赛季。作为轻质高强度复合材料,碳纤维无疑是目前最理想的赛车车身材料之一,不过它相对铝合金要贵上太多太多,所以在低端量产车中很少能看到它的身影。

  如今,性能车领域、高端车领域、跑车领域、超级跑车领域都或多或少都有碳纤维的身影,碳纤维那乌黑色诱人的编织形态,叫人垂涎三尺,即便是假的碳纤贴面,都能另人激动一阵。碳纤维的运用已经被多样化,它与民用车的契合已不再是问题;或许它唯一的问题便是高昂成本,普通家用车可以大量应用碳纤维材料,但意义何在?
  赛车技术之/空气动力学
  契合指数:★★★★★
  实用指数:★★★★
  恩佐法拉利曾经对空气动力学不屑一顾,认为这是没能力制造大排量优质发动机的“弱者”讨巧行为,但他的赛车上最终还是加上了扰流器和尾翼,量产车中的空气套件也成了卖点之一。F1赛车获胜的主要指标是平均车速,因此过弯速度成为取胜的关键。为此,各种空气动力学装置在F1赛车上应运而生,谁掌握了空气,谁就掌握了F1。
  最早能真正达到减小风阻系数、公认的最能够代表流线型车身的车型,是1935年问世的大众甲壳虫,也可以说甲壳虫车车身就是标准的流线型车身。如今,主打运动牌的民用车厂家都已经把“空气动力学”作为了宣传卖点,它并不存在与民用车的契合问题,只是为了获得更流畅的造型以及更好的操控,有时必须牺牲一些乘坐空间。

作者: ksj7341    时间: 2014-4-8 19:57
下一个战场:蓬勃发展的车载系统与NV技术  车载系统之/苹果CarPlay
  创意指数:★★★★★
  实用指数:★★☆
  乔布斯用iPhone改变了世界,如今苹果又想故技重施,他们推出的CarPlay车载系统通过一根数据线就可将自己的iPhone手机搬到车载中控显示屏上,这相当于在无形之中又给自己添置了一部苹果产品。我们可以把CarPlay理解为植入既有车载系统中的一个“插件”,用户将手机连接到系统后点击CarPlay图标或按键激活该“插件”。
  体验CarPlay系统的前提,是你必须先拥有一辆法拉利FF、沃尔沃或奔驰C级。以COMAND系统为基础开发车载互联系统是奔驰的传统,也就是说车主只能看着中控显示屏,然后用中控台上的多功能操控键来指挥CarPlay系统,是不是怪怪的?这就好比以前住两居室的夫妇为了追求空间而换了三居室,却把第三个房间专门用来养霸王龙。
  车载系统之/车联网技术
  创意指数:★★★★☆
  实用指数:★★★
  与CarPlay相同,车联网技术同样是新事物,现在不少科技公司和软件开发公司都在尝试开发车联网新系统。车联网的最大便利性就是利用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通过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信息提取和利用,还能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提供综合服务,让车主在移动的同时也能办公和娱乐。
  汽车多年来一直是纯粹的交通工具,而互联网则是纯粹的传媒工具,或许二者的结合是发展趋势,但不是现在。车联网总喜欢和手机互联扯上关系,但对于司机来说,简单的娱乐体验是好的,但他们肯定做不到像手机用户那样全神贯注于屏幕;更别反驳什么语音操作,光是开车已经需要精神集中,若再费力去憋正宗普通话,这....哎。
  显卡(NV)技术之/汽车驾驶辅助
  创意指数:★★★★
  实用指数:★★★
  显卡技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汽车产业——至少Nvidia是这样认为的,当汽车成为大脑、提供着可以让旅途变得更为顺畅的背景信息时,Nvidia能提供丰富、人性化的显示界面,为安全保驾护航。在未来,司机可以使用前视雷达来探测道路上的其它车辆,并在平视显示器之内对行人进行检测,警告系统也会适时辅助司机驾驶。
  让我们把这段话翻译为“普通话”并再次理解,当驾驶员视线之内出现其它车辆或行人时,平视显示器会把这些有可能造成危险的东西圈出,以提高驾驶员警惕。难道现在有资格上路的司机,视力已经下降到需要显示器的标注才能识别出行人的地步了?若Nvidia宣称显卡技术可以利用3D影像等助力汽车设计那还靠谱,至于其它的么......。
引领未来之路: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未来汽车技术之/无人驾驶
  创意指数:★★★
  实用指数:★★★
  “无人驾驶”和“没人驾驶”是两回事,即便是目前畅想的无人驾驶技术,也需要“人”坐在车内,而不是像科幻电影那样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其实目前对这项技术的尝试都基于我们熟知的领域,比如日产聆风的自主驾驶车型便通过全视角的摄像头和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来识别周围的环境,并通过与智能手机连接进行系统操作。
  有趣的是,该套无人驾驶系统的车载摄像头还可以充当安全系统,它能够在停车过程中探测到“可疑行为”,并以警告方式通知车主。日产聆风NSC-2015自主驾驶车型还可以实现自动导航功能,其主要是运用了影像系统而并非是通过GPS卫星导航系统,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地下室等没有卫星导航的情况下,车子依然可以找到出口方向。
  当然,无人驾驶不是没有局限性,首先它目前还通不过所有国家的法律约束;其次,车脑再智能,也敌不过人脑。沃尔沃曾经宣称旗下自主驾驶车型可以自动寻找车位停车,但不知他们是否想过,万一停车附近没有车位呢?长途奔袭几十公里停在一个人烟罕至的地方?这项技术千万不要普及,否则大街上会遍布“满脸茫然”的无辜沃尔沃。
  未来汽车技术之/视觉驾驶
  创意指数:★★★★
  实用指数:★★★★
  为了降低驾驶者在驾驶车辆时对音响以及空调等系统操作可能带来的危险,法雷奥开发了视觉控制驾驶辅助系统。这项技术通过对人体眼球运动的扫描来对车辆的音响等进行相关的操作,也就是让汽车与驾驶者的眼球的互联来得以实现。凭借目光探测相机,驾驶者仅需注视想要操作的按钮,驾驶者就能变换电台频道以及获取相关资讯信息。
  当这项技术与抬头数字显示系统(HUD)集成后,驾驶者在对车辆进行相关操作时便无需转移视线;不过该技术究竟是否好用,比如眼睛需要盯住按钮看多久,系统的识别度有多高都还不清楚。试想一下,当驾驶员盯住按钮时突然想眨眼,但功能还未启动,还没启动...煎熬啊!不过这一想法倒是新奇的,我们期待着它普及那天再详细体验。
  未来汽车技术之/驾驶员体检
  创意指数:★★★★★
  实用指数:★★★
  起亚在今年CES上展出的车内健康体检功能是通过驾驶员拇指放在位于方向盘两侧的感应器上实现的,在中控屏幕上选择该功能后用户便可以将拇指放在感应器上,实现一些数据的检测,包括用户当前的脂肪量、心率等等。这一创意绝对是好点子,估计也很实用,但不知起亚是否想过,当思路清晰的司机觉得自己不能驾车时,他们会知道的...。
  总结:百年汽车演变史需要“技术”支持,不管这些技术的诞生是纯为制造氛围,还是实实在在想提供便利,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汽车的进化,直至今天的局面。目前来看,现正火热的车联网、无人驾驶等还处于雏形阶段,但只要有更完善的技术支持,这些尝试便不再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比这更疯狂的想法,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汽车百年中切切实实存在的东西。
作者: 路与花香    时间: 2014-4-10 20:35
汽车开发与制造
作者: 18666    时间: 2014-4-11 23: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越野e族论坛 (http://static.fblife.com/)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