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e族论坛

标题: 人类历史上最重的坦克,1500吨重的陆地巡洋舰 [打印本页]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14
标题: 人类历史上最重的坦克,1500吨重的陆地巡洋舰

陆地巡洋舰”1500吨坦克
P1000/1500
纳粹德国最疯狂的武器计划,超1500吨的陆地坦克, P1000/P1500超重坦克,这是一个疯狂的近乎异想天开的武器计划,造一座35米长,14米宽,11米高可行进的陆地堡垒---可自由活动的“陆地巡洋舰”。

1942年6月23日,先前负责潜艇制造,在武器装备局任职的Dip. Ing. Grote 博士(联同Hacker博士)建议发展一种车重为1000吨的新型坦克。希特勒本人对这个项目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允许克虏伯公司对其进行研发。这个项目命名为克虏伯 P 1000(Ratte-老鼠)。这种“陆地巡洋舰”有35米长,14米宽,11米高。P 1000 坦克每侧将安装由三条1.2米宽的履带接成的3.6米宽的履带,如同那些在煤矿中使用的开掘机。计划在P 1000 上安装两台MAN V12Z32/44 24缸海军柴油发动机,总功率17000马力(2 x 8500马力),或者八台戴姆勒公司的20缸海军柴油发动机,总功率16000马力(8 x 2000马力)。根据计算,P 1000 的最大时速可以达到40公里/小时。P1000坦克可以换装各种武器如:两门280mm火炮(在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战列舰上的舰炮),一门128mm火炮,八门20mm Flak 38高射炮和两门15mm毛瑟MG151/15 枪。
1942年12月,克虏伯公司又提出了一个1500吨坦克--P1500 的新设计方案。它的前装甲有250mm厚并安装800mm口径的“多拉”臼炮,有可能还安装两门150mm 火炮。P 1500安装两或四台潜艇用的柴油发动机。1943年初,施佩尔取消了这两个计划。P 1000 的炮塔后来成为挪威特隆赫姆(挪威中部城市)附近的岸防炮台。

其实早在P1000和P1500项目之前,克虏伯公司就在为德国海军研制一种与上述项目类似的自行岸防火炮。这一系列包括14种不同的底盘(编号从R1到 R14)。火炮口径从150mm到380mm不等,安装在履带运载车上可以全方位转动的转盘上。其中的一项设计,是R2自行岸防炮,安装280mm火炮。不过这些设计从未离开过图纸。
性能参数 车重: 900000-1000000
发动机 两台MAN V12Z32/44 24缸柴油发动机,总功率17000马力(2 x 8500马力)或八台戴姆勒公司的20缸柴油发动机,总功率16000马力(8 x 2000马力)

时速 公路 40公里/小时
长度 35.00米
宽度 14.00米
高度 11.00米
武器 2 x 280mm SK.C/34 L/54.4
1 x 128mm Kanone
8 x 20mm Flak 38
2 x 15mm Mauser MG 151/15
装甲 炮塔正面 360毫米
炮塔正面 220毫米
炮塔后面 不详
炮塔顶部 150毫米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15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16
这张是仅仅停留在设计阶段的坦克原型,重量级坦克Kolossal Wagen在它面前也成了小矮子。由德国人设计,2.4万马力,重1000吨,带有6个炮塔,可容纳60名士兵,如果它能制造出一辆,那效果…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17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18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21

这辆是真正制造出来的成品,长51英尺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30
PzKpfw VIII“鼠”式超重型坦克
1942年6月8日,德国著名的坦克设计师波尔舍博士在会见希特勒的时候提出发展超重型坦克,希特勒当日即任命波尔舍为总设计师,研制一种安装有128mm或150mm火炮的超级重型坦克,这就是“鼠”式坦克的来历。1943年1月12日,德国陆军兵器局召集了各有关厂家下达研制任务,参加研制的厂家有:克虏伯公司,西门子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斯可达公司和阿尔凯特公司等,有阿尔凯特公司负责总装任务。1943年12月23日,在阿尔凯特公司的试验跑道上进行了“鼠”1坦克的行驶试验,获得成功,不过当时炮塔没有浇铸,用的是55t的混凝土炮塔作为替代品。1944年1月10日,该样车被运到斯图加特附近的博普林根试验场,进行了更广泛的试验,除了悬挂装置强度不够和出现一些其他的小故障外,都还令人满意。但是它的最大速度只有22km/h,持续速度只有13km/h。随后希特勒命令波尔舍博士在1944年6月之前制造出有炮塔的装有武器的完整“鼠”式坦克。1944年3月20日,第二辆样车“鼠”2式坦克的车体被运到了博普林根,不过其他的部件直到6月9日才全部运到,并开始新的试验。1944年10月,“鼠”1坦克和“鼠”2坦克都被运到柏林郊区的库麦斯道夫试验场作进一步的试验,试验开始不久,“鼠”2式样车由于发动机和发电机轴匹配不当,发生了柴油机曲轴损坏的严重故障,而新制造的发动机直到1945年3月才运到库麦斯道夫,组装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随后不久德国就战败了。

“鼠”式超重型坦克只生产了两辆样车,还有9辆正在生产过程中。原计划生产150辆,但是由于二战的进程,基本上“鼠”式坦克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鼠”1坦克装上了炮塔,炮塔上装有一门128mm的火炮和一门并列75mm火炮,动力装置是MB509汽油机,车体表面涂三色迷彩。“鼠”2坦克未装炮塔,动力装置为MB517柴油机,表面涂两色迷彩。这两辆样车在德国投降前并没有参加最后的战斗,在苏军最后攻克柏林前,德军把这两辆样车都炸毁了。苏军在战后将各处缴获的车体部件拼凑成一辆完整的“鼠”式坦克。
“鼠”式坦克火力强大,防护坚固,但是它极差的机动能力几乎使它只能在原地作为固定的火力点,而且生产的比较晚,数量也很少,根本无法挽救第三帝国必然灭亡的命运。
“鼠”式超重型坦克四视图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31
PzKpfw VIII "Maus"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188000kg
车长 10.09m
车宽 3.67m
车高 3.66m
引擎 MB509/MB517 Diesel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22/n.a.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92-300/87-135 km
乘员 6人
火力装备 128mm KwK 44 L/55 ; 75mm KwK 44 L/36.5
弹药 128mm:32发 ; 75mm:200发
装甲 50-200mm
爬坡度 30度
通过垂直墙高 n.a.m
越壕宽 3.00m
涉水深 1.63m

试验场上的“鼠”式坦克1号车





试验场上的“鼠”式坦克2号车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31






这张照片可能是唯一的一张“鼠”式坦克1号车(前面)和2号车(后面)的合影(摄于德国库麦斯道夫试验场)



被从内部引爆后“鼠”式坦克2号车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32
——“鼠”式超重型坦克轶事

RIPPER CLIFF

1942年6月8日,德国科学家斐迪南-波尔舍工程学博士与希特勒例行会谈有关VK4501(P)样车的发展问题。席间波尔舍要求许可生产一种拥有128毫米火炮的旋转炮塔式超重型坦克。希特勒一口答应并把还没来得及开口喊停的陆军武器局一脚蹬开,允许波尔舍完全自由地进行设计。

该车的厂家编号是波尔舍205,最初计划设计标准为:重160吨,火力为128毫米主炮和同轴75毫米副炮;车体装甲要求前部200毫米、侧部180毫米;炮塔前、侧、后部分别为220毫米/200毫米/200毫米;使用最新开发的风冷式发动机和先进的电传动装置,这种装置可靠性差而且制造时需要大量消耗宝贵的战略资源——铜。虽然电传动装置在“斐迪南”歼击车的使用中已被证明不实用,但波尔舍博士以“机械式传动无法启动这样巨大的车身”为理由,将这个设计保留下来。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陆续暴露了一些问题:由于没有时间开发电驱动的专用柴油机,只得临时采用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的DB603型航空汽油发动机改装而成的MB509型发动机;悬挂装置原定使用波尔舍公司设计的外装式扭杆悬挂,实际制造时改为捷克斯科达公司提交的弹簧悬挂;而样车的电动机由西门子公司提供;车体、炮塔和武装系统都由克虏伯公司负责;整体组装定在阿尔凯特公司进行。其间陆军兵器局不停的捣乱,一会儿要求装喷火装置、一会儿又威胁要把样车拉到前线当碉堡使。于是厂商玩命工作,终于在1943年5月14日向希特勒展示1号样车,它被称为“Mauschen”(即德语“小老鼠”,后来一般称作Maus)。最初希特勒准备签一份订购150辆的合同,但军需部长施佩莱并不以为然——现官不如现管,施佩莱取消了合同并在10月27日通知厂方:1号车与在建的2号车如果不能通过质量验收,军方将不考虑订购。

1943年12月23日~24日,“鼠”式1号车在位于柏林市施庞达地区的阿尔凯特公司试验场进行了行走试验。由于这时克虏伯的炮塔尚未完成,波尔舍公司临时用铁浇铸了一个没有武装的箱形伪装炮塔(也叫软钢制假炮塔)装在车身上。试验结果尚可——“鼠”式的公路时速最高可达22公里(短时间内),但一般仅能以13公里时速行驶。

1944年1月试验完成后,1号车由专用货车运往位于斯图加特市的波尔舍公司进行修改。2号车的车身于1944年3月~5月在阿尔凯特公司组装完成,克虏伯也于6月制成了武装炮塔并运抵阿尔凯特公司(一说为波尔舍公司接收)。武装炮塔装有KWK 82型128毫米L55坦克炮和KWK 44型75毫米L36.5并列炮各一门,这个炮塔原本是为1号车设计但最后却装在2号车上,而1号车一直到战争结束都装着伪装炮塔。

2号车被运往波尔舍公司试验场试车,它的负重轮表面开有散热孔(见图)。然而发动机一直是个大问题,最后2号车实际安装了奔驰公司用船用发动机改造成的MB517型发动机。



调试工作完成后,波尔舍博士向军需部提出正式试验的要求。两辆样车被运到柏林以南50公里的库麦斯道夫炮兵试验场。1944年6月开始对1号车进行测试,而2号车也于9月试车,虽然行驶速度依旧太慢但仍得到“良”的评价。不料在复测中2号车的发动机曲轴断裂无法再次启动,加上当时希特勒对它已没有兴趣,所以1944年底一切试验工作均告停止,两辆样车被弃置在试验场。其后除了用它们进行一些射击试验外再也无人问津。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34


尽管希特勒狂热地要求,但是“鼠”式和其他计划中的坦克还是没能在二战结束以前投入战场使用。其开发史可追溯至德国陆军在战前对俄国T-35A、B和C型重型坦克的调查报告,另外还有传闻说俄国人正在发展一种重达100吨的坦克,这种看似威力无比的“陆地战列舰”深深地吸引住了希特勒。为了满足希特勒的这个兴趣,克虏伯公司早在1941年就接到了陆军武器局的命令,发展一种类似俄国人的100吨坦克那样的战车。于是克虏伯公司的设计师们做了大量的110、130、150及170吨级坦克的发展研究,但是始终没有一种走出图纸阶段而变为实车。因为它们的笨重的大块头,所以这些超重型战车的第一个代号就称为“猛犸”,后来为了迷惑敌人的情报,又改称为“鼠”式。好象对已经超负荷运转的德国军工产业熟视无睹似的,希特勒在1942年3月21日亦同样命令保时捷公司设计一种100吨的战车,这种大坦克被称为“保时捷鼠式”。1942年5月,希特勒再次要求用最高速度进行特大型坦克的开发,同时他认为将重量减至70吨是错误的,而增至120吨最佳。在他的观点中,坦克上后中的装甲和一门高性能的火炮比机动性更为重要。1942年12月,保时捷教授和克虏伯公司的穆勒博士呈交给希特勒一份关于“鼠”式坦克生产的预备工作状况报告。产量力争达到每个月5辆(听着就知道这东西多么难造了),在克虏伯公司生产。1943年1月,希特勒把参与与竞争的克虏伯公司和保时捷公司的设计进行了比较之后,决定采用“保时捷鼠式”法案,并赞成使用128毫米KWK主炮。1943年5月1日,“鼠”式的木制全尺寸模型向希特勒作了展示,最后他同意将其投入生产,并下达了150辆的定单。但到了1943年10月,希特勒原来的150辆定货又被取消了。第一辆原型车制造出来后,全车重量达到了150吨,由于要满足希特勒对更厚重装甲的一再要求,最后装甲的厚度达到了惊人的240MM,而“虎王”坦克的正面装甲也只有150MM。而且全重一步一步增加到了188吨。

鼠”式坦克

原型车的制造与实验

“鼠”式的电器设备由西门子公司制造,戴勒姆-奔驰公司制造发动机。履带由Altmarkische Kettenfabrik提供,车体、炮塔和武器的制造由克虏伯公司负责,最后是阿尔卡特公司负责整车组装。与一般的坦克比较起来,它更像是个移动的碉堡,要使这个怪物动起来需要解决许多困难的技术问题,但是天才的保时捷教授和他的工作组合理地解决了这些难题。1943年12月24日,阿尔卡特公司完成了第一辆原型车的装配,但是这辆车没有装上炮塔,它被用于广泛的测试项目。在测试中,“鼠”式由于其巨大的重量和推重比问题显得行动非常地迟缓(13公里/小时),但相对于它的尺寸来说已经是非常地灵活。这第一辆“鼠”式的原型车代号为V1,装有一台由戴勒姆-奔驰DB603型航空发动机发展改进而成的DB 509型汽油发动机,它没能达到计划中的20公里/小时的时速,测试中证明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也只能达到13公里/小时。还有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撑“鼠”式的重量,悬挂系统也必须改进。另外的就是“鼠”式本身的重量问题了,几乎没有桥梁能够承受它的重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鼠”式装上了一套潜渡通气筒,这样就使它能够用潜渡方式涉过最深为8米的河流。后来,V1号原型车安装了一个重量和真炮塔一样的假炮塔继续测试。测试中的V1号车喷上了迷彩伪装,并画上了红色五角星和Communist Party的镰刀锤子党徽来伪装成一辆被缴获的苏联坦克(似乎为了区别,该车上的镰刀锤子标志上的镰刀是反过来的,即镰刀的刀尖是朝下的)。

1944年3月,与V1号车在细节上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的V2号“鼠”式也基本完工。刚开始没有发电机,到44年中才装上去。1944年9月克虏伯开始制造V2号车的炮塔,但直到1944年6月才完工交货装上V2号车进行测试。克虏伯为V2号车制造的炮塔上安装了一门128毫米KwK 44 L/55 主炮和一门同轴75毫米KwK44 L/36.5 副炮(副炮已经是一般坦克的主炮了。。。。。。。),还有一挺7.92毫米MG34机枪,为“鼠”式提供了非常凶猛的火力。“鼠”式的主炮能够在3500米的距离击穿盟军谢尔曼、克伦威尔、丘吉尔、T-34/85和JS-2坦克的前、侧和后部所有装甲。炮塔上还安装了先进的火炮测距仪,但是由于主要不见的短缺最后也没能全部安装完成。

V1号车本来是大要装上克虏伯制造的第二个炮塔,但是这个炮塔直到战争结束都没能完工,所以它从始至终都保留了那个假炮塔,1944年7月25日,克虏伯报告称有两台车体即将完工,两外还有两台稍后也可完成。但是到了7月27日,克虏伯被命令将这四台车体拆毁。8月19日,保时捷公司通知克虏伯公司,说他们已经接到命令停止在“鼠”式项目上再作更进一步的工作。虽然如此,“鼠”式V2号原型车还是在1944年9月开始了它的测试。V2号车上安装的是与V1号车不同的梅巴赫MB 517型柴油发动机,驾驶系统也使用了一套更先进的电传动系统。行走装置由斯柯达公司设计,宽达1100毫米的履带由12个托带轮支撑。当所有的舱门都关闭起来时,有一套空调系统为成员供氧。

鼠”式坦克

“鼠”式在运输时,是装在一种特别制造的28轮铁路运输车上,这种运输车是由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Graz-simmering-Pauker工厂制造。从1944年的1月中旬至10月初,“鼠”式原型车的测试先是在库默斯多夫的装甲车辆实验场进行,后来又转到伯布林根的保时捷实验场。由于发动机故障和盟军对德国工厂的空袭造成的生产延误,似的测试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很久。在测试过程中,一旦某辆“鼠”式发生了故障的话,就要由另外那辆“鼠”式来拖拽才能使其移动(如果两辆一起坏的话。。。。。。。。。。)。另外,德国人还曾计划利用“鼠”式的底盘装上一个装有两门88毫米Flak 43高射炮的炮塔,但这个计划也没能变为现实。

驱动系统

V1号“鼠”式坦克的履带由汽油-电动原理驱动,保时捷教授在早期项目中(VK3001、VK4501、VK4502)已经使用过这种他首创的驱动方式。一台1080马力直列12缸的戴勒姆-奔驰汽油发动机通过一个间接变速箱向发电机提供能量,发动机产生的电力再用于驱动两个电动机,电动机带动行动齿轮使车辆动起来。而V2号“鼠”式是采用了柴油-电动方式。

武器

“鼠”式主炮是一门由128MM高射炮发展而成的加农炮(128MM的高射炮打轰炸机也太。。。。。),还有一门与主炮同轴的75MM L/44 KWK副炮。近距离防御武器是一挺MG34机枪,另外在炮塔两侧和后部还各有一个射击孔,车组成员可以用一支手枪通过此孔向外射击(最好是用成员自带的MP44冲锋枪更合适)。

无奈的结局

到战争结束之时,大约有9辆“鼠”式的原型车处于不同的完成状态,除了V1和V2号车以外,其他都没有进入组装阶段。根据保时捷公司的一些资料显示,希特勒本来打算把“鼠”式用语西线的大西洋防线上担任封堵防线缺口的任务,在那里担任这样的任务对于它有限的行程(越野行驶每百公里消耗燃料3100公升,公里行驶消耗燃料每百公里1400升,真是一只吃油量惊人的怪兽)和机动性来说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虽然有些资料说V2号原型车在库默斯多夫曾作为防御武器进行过战斗,但最通常的说法是V2号原型车被人引爆在了库默斯多夫的试车场上,也有相应的照片为证。战争结束的时候,在埃森的克虏伯工厂里找到了接近完成的V1号原型车的炮塔和V3号原型车的车体。

PzKpfw VIII “Maus“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188000kg

车长 10.09m

车宽 3.67m

车高 3.66m

引擎 MB509/MB517 Diesel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22/n.a.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92-300/87-135 km

乘员 6人

火力装备 128mm KwK 44 L/55 ; 75mm KwK 44 L/36.5

弹药 128mm:32发 ; 75mm:200发

装甲 50-200mm

爬坡度 30度

通过垂直墙高 n.a.m

越壕宽 3.00m

涉水深 1.63m

总而言之,“鼠”式是一种有趣的设计产物,但由于它可怜的机动能力和巨大的重量,使得它注定缺乏实战价值,把它作为一座移动碉堡来使用更胜于作为一种超级坦克的用途。一辆全部装配完成的“鼠”式被苏军运回了国内,1951/52年在库宾卡进行测试,它是由V2号车的炮塔和V1号车的车体组合而成。至今仍陈列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装甲兵博物馆内。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36

这辆就是V2号“鼠”式超重型坦克的德国官方标准照。

作者:【々龍々】
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重型坦克发展的黄金时代。重型坦克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拿德国“虎王”重型坦克来说,战斗全重70吨,炮塔前装甲厚达180毫米,装有一门长身管88毫米坦克炮,能够在2000米距离上击毁当时盟军的任何一款坦克。然而,即使是“虎王”这样的巨无霸坦克,仍然不能满足希特勒的野心。1942年夏,希特勒批准了一项重达188吨的巨型坦克开发计划,这一重量是“象”式坦克歼击车的3倍;“虎”式重型坦克的3倍半;“黑豹”式战斗坦克的4倍!让人哑然失笑的是,德国人竟然为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命名为“鼠”。这就是世界上最重的旋转炮塔式坦克—“鼠”式超重型坦克。

元首钦点“猛犸”上马:

1942年6月8日,希特勒与战时生产与军备部长施佩尔以及著名车辆设计师波尔舍一起讨论了未来德国武器的发展问题。会议上,希特勒要求波尔舍教授立即研制一种超重型坦克,这种坦克应在炮塔上安装一门128毫米或150毫米加农炮,车辆正面与侧面装甲必须达到200毫米和180毫米,如果情况允许也可以改为突击炮。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极端古怪和疯狂的要求,--要知道,当时德国陆军装备使用的最重的“虎”1式坦克也才不过配置了100毫米厚的车体上首装甲和88毫米口径的加农炮而已。但是波尔舍本来就特别爱好稀奇古怪的车辆,马上欣喜若狂的一口答应。希特勒随即下达了正式命令,由波尔舍牵头设计,施佩尔负责制造样车并准备批量生产。
波尔舍教授赶回自己的公司后立即成立了专门的项目设计组。之后,波尔舍教授便向他们简述了元首规定的性能指标,并明确表示为了不至于限制大家的想象力,除了要尽可能限制使用稀有金属外,在没有更多的附加条件了。尽管波尔舍博士的设计小组见多识广,但是如此古怪的东西还是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大家纷纷议论军队是否真的需要这种怪物。不过设计师们的专业精神立即取代了不解和疑问,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了设计工作中。陆军兵器局的汉纳尔上校监督整个发展计划,项目代号“波尔舍205号工程/猛犸象/鼠式超重型坦克”。这位上校对鼠式坦克极为热心,他要求应该在1943年5月5日拿出样车。这样庞大;复杂和前所未有的东西居然要在不到1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希特勒本人对205号工程的研制也非常感兴趣。1943年1月3日,他邀请波尔舍向他介绍了“鼠”式的开发情况,并饶有兴趣地查看了波尔舍教授带去的模型。希特勒完全被想象中的庞然大物吸引住了,居然没有对205号工程做任何修改,而实事上希特勒非常偏好在原有设计中添加自己的创意。这次会面后不久,兵器局就于1月12日选定柏林的阿尔凯特工厂为车辆的总装厂。炮塔在克虏伯生产,发动机和发电机分别由奔驰和西门子公司提供,斯柯达公司生产行走装置。1943年4月6日,全尺寸木制样车完成。施佩尔部长当天就参观了这个模型,并想把样车运到贝希特斯加登的元首大本营让希特勒亲眼瞧瞧。不过这个设想未能实现,希特勒到5月14日才查看了样车模型。经过一段时间的完善和修改,样车终于在8月1日开始装配。


系统设计与技术性能:

庞然大物——在总体布置上,“鼠”式超重型坦克与传统的炮塔式坦克相比,虽没有太大差异,但其设计风格和过去的德国坦克完全不同,从外观到内部结构几乎都是全新设计的。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形体庞大;另一个是采用了电传动装置。这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关系。从总体尺寸上看,“鼠”式坦克的全车长(含炮)12.66米;车体长10.085米;车全宽3.7米(一说3.67米);车全高3.63米;车底距地高0.57米,连80年代-90年代的主战坦克也都没有这样的“大块头”。车体之所以超大,是因为采用了电传动装置。光发电机加上联轴器就有3米多长,占整个车体的三分之一!而当代主战坦克的车体长也只有7米。
在布局上“鼠”式坦克也比较特殊,车体前部中央为驾驶室,驾驶员和机电员均位于驾驶室内,驾驶员的左右两侧是油箱,驾驶室的后面是发动机。发动机的右侧是冷却风扇,左侧是散热器,后面是庞大的发电机。发电机的右侧是辅助动力装置柴油机(功率8hp)和蓄电池,左侧是弹药室,后面是变速箱,车体后部有2台直接驱动主动轮的电动机,并挂有一个辅助油箱,容量为1000L。(以上为武装型2号车结构)
  采用电传动装置可以实现无级变速,操纵性能也较好。再一个考虑是二战期间的机械式变速箱很容易出故障,而采用电传动装置的可靠性就高得多。还有一个优点是电动机和发电机可以分开布置(靠电缆传输电能),有利于合理地进行总布置。电传动装置的最大缺点是发电机的体积太大,这也是迄今为止在坦克上很少采用电传动装置的最主要原因。
  
“鼠”式2号坦克的动力装置为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的MB517型V型.12缸柴油发动机,气缸容积48.5L,最大功率1080hp(784kW)。变速箱有2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其实这个家伙也毋须劳动大驾,停在那里作碉堡就是尽本份了)。由于采用了电传动装置,变速箱可以做得较小,甚至可以取消变速箱。它的行动部分采用了悬挂装置的交替排列式负重轮,这种结构在二战中的德国坦克上经常采用。履带板的宽度为1440毫米,履带接地长为5880毫米。即使这样宽的履带,整车的单位压力仍高达1.43公斤/平方厘米(13.7MPa),比一般的坦克高得多。车体距地高为570毫米,越壕宽为4.5米,最大爬坡度为30度,最大行程为186公里。
  
“鼠”式(2号)坦克的车体结构也比较特殊,由于要承载56吨的炮塔,因而车体内部有许多加强筋和横隔板,这也是其它坦克所不多见的。
  
“鼠”式2号车完成了整体建造,它的外形体态臃肿,侧试时战斗全重达到了188吨!从而成为历史上最重的旋转炮塔式坦克,同时创造了体积最大的纪录。这两项记录一直保持至今。
强大火力
  
“鼠”式超重型坦克的火力异常强大,其主炮威力是二战期间各型坦克和装甲车辆中的火力之最!它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双炮武器系统。主炮是一门KWK44/L55倍径128毫米坦克炮,另有一门KWK44/L36.5型75毫米副炮。为了提高防护力,炮塔正面采用整体式铸造防护炮盾。主炮威力超凡绝伦,发射钨合金被帽穿甲弹时的初速为870米/秒,能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270毫米/30度的倾斜式均制钢装甲板,而在3000米的距离上依然能够击穿156毫米/30度倾角的装甲板。也就是说,它能在超过3500米的距离上击毁当时盟军装备的“谢尔曼”.“克伦威尔”.“丘吉尔”.T-34/85以及JS-2等坦克任何部位的装甲,并且精度极高。盟军任何坦克在与它正面交锋时都是没有胜算的,因为这些坦克还没有进入有效射程就已经被“鼠”式击毁了。主炮弹药基数68发,其中43发放置在车体上部两侧的弹药架上,其余25发位于炮塔尾舱。主炮弹长1.5米;重56千克;由于炮弹太重且为分装式,因此还专门设计了机械式辅助装填系统,加上配有2名装填手才能保证足够的持续射速。副炮主要用来对付近距离出现的敌轻装甲目标和人员。“鼠”式一共携带了多达200发的75毫米炮弹,其中75发在车体内,剩下的垂直固定在炮塔吊篮上。此外,还有2挺7.92毫米MG-34型机枪作为副武器,备有4个250发弹药箱。所有的武器都安装在炮塔前部的摇架上,不能独立俯仰。火炮高低射界-7度-+23度,,手动驱动。高低机手轮每转一圈,摇架俯仰1度。炮塔的重量高达56吨,靠炮塔电动机驱动,可以在16秒钟内旋转360度。炮塔尾部有一个用于补充弹药的小舱门。其次,炮塔部分还装有潜望镜.瞄准镜.基线长2.2米的体视式测距仪以及各种炮控操纵装置等。鼠式曾经还计划安装毛瑟MG151型15毫米高射机枪和MG151/20型20毫米机关炮作为防空武器,但并没有完成。由于车体前装甲实在太厚,前部没有足够的空间布置无线电员,因此并没有装备车体前机枪。有趣的是,军方曾于1943年2月2日命令再给“鼠”加装一具容量为1000升的大型喷火气。不过波尔舍教授以这样做会导致车辆严重超重为由拒绝了兵器局的要求。希特勒在看到样车后,要求将主炮改为火力更强大的150毫米加农炮。克虏伯也确实于6月8日得到指令要求重新设计一种可以安装150毫米炮的炮塔。不过直到德国投降,新炮塔也没有完全制造出来。
  
总之,从火力性能上看,“鼠”式坦克火力看称“二战之最”!并且射程远;精度高,但由于火炮的口径大,炮弹太重,故发射速度较低。
移动碉堡
  
早在研制“鼠”式坦克的酝酿阶段,希特勒等人就有“把‘鼠’式坦克制造成‘活动堡垒’”的思想。所以,按当时的标准看,“鼠”式坦克的装甲也厚得出奇。再加上它的车体尺寸大,“鼠”式便成了一个重达188吨的“钢铁怪物”。因此,与其称之为‘坦克’勿宁说是可以移动的陆地要塞!
  
“鼠”式坦克的装甲防护极强,其整体为钢装甲焊接结构,设计者为了进一步提高防御能力,钢装甲进行了碳硬化处理,使之比常用装甲的抗弹性能提高了一半。(“猎豹”;“虎王”等重型坦克装甲车辆也采用了这种装甲技术)其主要装甲都在200毫米以上,这在二战期间的坦克上是绝无仅有的。其车体正面厚度为220毫米,侧面200毫米/70度,后面100-180毫米/40-60度;炮塔正面240毫米/60度,呈圆弧状,侧面215毫米/70度,后部200毫米/93度,顶部60毫米,即使是最薄的底装甲,其厚度也有50毫米。火炮防盾竟然厚达250毫米(炮塔正面和防盾叠加的总厚度接近500毫米,与早期的T-72主战坦克相差无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鼠”式的防护是全方位的!最引人注意的是履带上部的外侧装甲也有90毫米,从外形上看,它虽很像当今主战坦克的侧裙板,但却是主装甲的一部分。(其侧面的防护性能与“虎王”坦克的正面装甲防护相当)由此可见,德国的坦克设计师们早在二战期间就以对坦克的侧面防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为了遮蔽炮塔下部和车体顶部间巨大的“炮弹陷阱”,设计师在车顶焊接了一个跳弹板,同时它也保护脆弱的发动机进气口。“鼠”式的动力舱内布置了2只灭火器瓶,每个瓶里充有6千克160个大气压的二氧化碳。一旦双金属片测温器检测到室内温度超过160度,气瓶电磁阀就会被开启灭火,同时监测器用灯光信号通知驾驶员。一个气瓶的二氧化碳消耗完后,另一个气瓶的自动开启接力喷射。整套系统也可以手动操作,如果驾驶员认为火势比较大,他可以同时打开两个气瓶灭火。另外,“鼠”式的炮塔两侧各装有一具39型烟雾弹发射器。


试车情况:

第一辆样车开始组装没几天后,相关部门就商讨生产第二辆改进型样车。1943年10月27日,在一辆样车还没搞出来时,波尔舍公司就接到批量生产152辆“鼠”式坦克的指令。对于设计师来说,这当然是个莫大的好消息。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时无论是波尔舍还是拉贝自己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这么多的生产任务。12月24日首车车体组装完毕,首席试车员根斯贝格驾驶它在车间周围的空地上进行了首轮跑车测试。因遭受空袭,技术人员只好在车体上安装了一具相同重量的混凝土炮塔模拟车辆真实的受力情况。“鼠”式的动力系统在测试中表现不错,驾驶员报告其品质比IV型坦克还要好。大家兴奋之余甚至想让它凭借自己的动力开出总装车间正式对外展出。应该说明的是,这次试车并没有得到上层允许,军备生产部对此事一无所知。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37
早在研制“鼠”式坦克的酝酿阶段,希特勒等人就有“把‘鼠’式坦克制造成‘活动堡垒’”的思想。所以,按当时的标准看,“鼠”式坦克的装甲也厚得出奇。再加上它的车体尺寸大,“鼠”式便成了一个重达188吨的“钢铁怪物”。因此,与其称之为‘坦克’勿宁说是可以移动的陆地要塞!
  
“鼠”式坦克的装甲防护极强,其整体为钢装甲焊接结构,设计者为了进一步提高防御能力,钢装甲进行了碳硬化处理,使之比常用装甲的抗弹性能提高了一半。(“猎豹”;“虎王”等重型坦克装甲车辆也采用了这种装甲技术)其主要装甲都在200毫米以上,这在二战期间的坦克上是绝无仅有的。其车体正面厚度为220毫米,侧面200毫米/70度,后面100-180毫米/40-60度;炮塔正面240毫米/60度,呈圆弧状,侧面215毫米/70度,后部200毫米/93度,顶部60毫米,即使是最薄的底装甲,其厚度也有50毫米。火炮防盾竟然厚达250毫米(炮塔正面和防盾叠加的总厚度接近500毫米,与早期的T-72主战坦克相差无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鼠”式的防护是全方位的!最引人注意的是履带上部的外侧装甲也有90毫米,从外形上看,它虽很像当今主战坦克的侧裙板,但却是主装甲的一部分。(其侧面的防护性能与“虎王”坦克的正面装甲防护相当)由此可见,德国的坦克设计师们早在二战期间就以对坦克的侧面防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为了遮蔽炮塔下部和车体顶部间巨大的“炮弹陷阱”,设计师在车顶焊接了一个跳弹板,同时它也保护脆弱的发动机进气口。“鼠”式的动力舱内布置了2只灭火器瓶,每个瓶里充有6千克160个大气压的二氧化碳。一旦双金属片测温器检测到室内温度超过160度,气瓶电磁阀就会被开启灭火,同时监测器用灯光信号通知驾驶员。一个气瓶的二氧化碳消耗完后,另一个气瓶的自动开启接力喷射。整套系统也可以手动操作,如果驾驶员认为火势比较大,他可以同时打开两个气瓶灭火。另外,“鼠”式的炮塔两侧各装有一具39型烟雾弹发射器。
试车情况:

第一辆样车开始组装没几天后,相关部门就商讨生产第二辆改进型样车。1943年10月27日,在一辆样车还没搞出来时,波尔舍公司就接到批量生产152辆“鼠”式坦克的指令。对于设计师来说,这当然是个莫大的好消息。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时无论是波尔舍还是拉贝自己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这么多的生产任务。12月24日首车车体组装完毕,首席试车员根斯贝格驾驶它在车间周围的空地上进行了首轮跑车测试。因遭受空袭,技术人员只好在车体上安装了一具相同重量的混凝土炮塔模拟车辆真实的受力情况。“鼠”式的动力系统在测试中表现不错,驾驶员报告其品质比IV型坦克还要好。大家兴奋之余甚至想让它凭借自己的动力开出总装车间正式对外展出。应该说明的是,这次试车并没有得到上层允许,军备生产部对此事一无所知。此外,测试人员还违反规定自己拍摄了试验照片。严谨的德国人并没有丧失幽默感,他们甚至在战车的标准灰色涂装上画了一只俏皮的小老鼠。正式的官方试验于1944年元旦开始,“鼠”式1号车依靠自身动力顺利地爬上了一辆超重型14轴铁路平板车,然后被运往伯布林根。半夜时分,“鼠”式坦克送上了令人喜不自胜的新年礼物--一次顺利的5000米跑。随后的试验是2000米分段行使跑车,主要测试动力和悬挂行走装置。试验中发现“鼠”式在松软地面沉降严重,不过即使履带沉陷500毫米仍然可以操纵,由于履带的推土阻力太大,车辆转向响应非常慢。而且坦克的最大速度只有13千米/小时,根本达不到20千米/小时的设计时速。在测试过程中1号车装上炮塔,逐渐完成了全部系统组装。1月21日对武器进行了测试,证明一切运转良好。2月3日,“鼠”式1号车进行了16千米行使试验,随后进行12.5;12.9和16.3千米环跑。2号车紧赶慢赶总算于3月1日完工,并于3月10日运抵伯布林根。当天1号车在完成了一次25.7千米环跑后,还把没有安装发动机的“弟弟”拖到了停车场。6月2日,2号车装上了没有火炮的炮塔。10月3日,新型KWK/80式128毫米火炮填补了炮塔上的空白。随后,装上了1200马力奔驰MB517柴油机的2号车兴致勃勃地开始试车。头几次试验结果令人振奋,坦克达到了20千米/小时的速度,整套推进系统的动力特性也有明显改善。不过,常言说,欲速则不达,由于发动机装备时间赶得太紧,一些连接件没有紧固到位,致使MB517在运转中发生了曲轴折断的严重事故,等到配件生产出来运到试验场,战争已经差不多快结束了。

黯淡的结局:

能够确定生产出来的“鼠”式只有上述的两辆,底盘号为351441和351442。不过一些资料显示,有生产第三辆的计划。盟军占领克虏伯公司在埃森的工厂后,发现一具“鼠”式坦克的车体,上面用粉笔写着底盘号--351443,这可能就是没有完成的“鼠”式3号车。同时还找到了几座处于不同完工状态的炮塔,这说明“鼠”式坦克的批量生产计划可能确实已经开始。
过去的一些报道称“鼠”式参加了柏林保卫战,现在已经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它们在伯布林根完成测试后,被运到德国陆军的库麦斯道夫试验场。苏军1945年4月21日攻占了这个试验场后,俘获了两辆已经被炸毁的“鼠”式坦克。不过德国人对秘密武器的销毁工作做得并不彻底,苏联人把2号车比较完整的炮塔安装到比较完整的的1号车底盘上。由于1号车已经失去动力,苏军费了好大功夫才把坦克挪上火车。这只“混合鼠”被运往波罗的海港口什切青,经海路转运到列宁格勒。最后辗转来到苏联的库宾卡装甲试验场。苏联人将其修复后,于1951-1952年间进行了测试,具体结果及评价不详。现在它被收藏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总体评价:

华而不实、先天不足——作为实用的坦克,“鼠”式是完全不合格的。其根本设计失误在于其不合理的全面防护概念。二战期间坦克的正面防护大约比侧面强3-4倍。一句话,由于反坦克武器曾加得太快,坦克设计师不得不放弃了其它方向的防护,将所有能够腾出的重量用于加强正面装甲。当时德国“黑豹”坦克就用削弱侧装甲的方式,使正面防护超过了比自己重10余吨的“虎”1式坦克。而“鼠”式坦克的防护却实在太过分,侧面装甲比现代主战坦克还厚。由于重量太大,不得不采用过宽的履带,导致履带接地太长,而履带中心距又太小,使车辆在软质地面上难以转向,而且如此沉重的履带使成员根本无法在野战条件下利用简陋工具自行安装与更换。当时德军装甲维修部队最大的活动门式起重机起吊重量只有18吨,而“鼠”式仅炮塔就重达56吨(相当于一辆“虎”1式坦克的全重),这意味着“鼠”式坦克不能在前线维修场完成炮塔更换。德国最好的“豹”式抢修坦克最大拉力为35吨,也无法回收淤陷的“老鼠”。188吨的战斗全重只能使用电传动,而电传动可以实现无级变速和转向,省去了以上的许多麻烦。“鼠”式庞大的车体正好为布置电传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鼠”式坦克在很多方面违背了装甲战斗车辆的设计原则,说它是一座内燃-电动的钢铁碉堡可能更恰当些!不过如果按照存在即为合理的说法,我们从一方面“鼠”式的这些古怪特征,会不会可能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异样感受呢?
总而言之,“鼠”式坦克虽和恐龙一样,都有庞大的身躯,且都已进入了各自的博物馆,但恐龙却有一段兴盛的时期,而“鼠”式超重型坦克最多只能算是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小插曲,一个并不成功的“创造”而已。

在第一次非正式的阿尔凯特工厂行驶测试之后,V1号“鼠”式原型车被带到柏林附近伯布林根的库莫斯多夫装甲车辆试验场。由于盟军的轰炸导致备件的极度缺乏,德国人决定停止在保时捷工厂附近的测试,转到库莫斯多夫的试验场来进行。经过三天的火车旅行,“鼠”式于1944年1月14日抵达伯布林根。这次行使测试从1944年1月中旬持续到10月初。这幅照片展示了停在伯布林根装甲部队兵营前准备开始首次行驶测试的“鼠”式,装着一个假炮塔。


V1号“鼠”式的侧视图,已经画上了迷彩。一个GCD的镰刀锤子党徽也被画在车身上,这使它看起来像一辆被俘获的苏军坦克,这种疑惑间谍的做法伯布林根经常可见。因为炮塔在克虏伯工厂刚刚完工,但还没交付使用,所以行驶测试时就使用一个与真炮塔重量相同的假炮塔来代替。


首次测试中V1号“鼠”式正跨过一条壕沟,注意此时它的履带仅有1-2米的长度接触到了地面。


唯一的一张V1号(前面那辆)和V2号“鼠”式原型车的合影,当V2号“鼠”式安装了炮塔的时候,V1号还在苦苦等待它的炮塔,但是直到战争结束这个炮塔也没有送到,它只能一直用那个假炮塔。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39
1945年4月,苏联红军兵临柏林城下。为了避免“鼠”式被缴获,德国人将2号车拖到离试验场14公里远的施坦伏莱格地区进行内部爆破,由于准备仓促只炸毁了车体。红军在找到2号车的残骸后又在试验场发现了1号车。当时1号车的假炮塔已经损坏,红军将基本完好的2号车炮塔安装在1号车身上,组成一辆“1+2”混合坦克(见图,注意车体与炮塔迷彩的差异)。这辆合成坦克在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战车博物馆展出至今。



战争结束前只有11辆“鼠”式开工——除完成的2辆外,3号车至11号车的车身和炮塔零件都分散在各公司的车间。“鼠”式2号车的测试重量达到188吨,从而成为历史上最重的旋转炮塔式坦克,同时也保有体积最大的纪录。

战后有人猜测“鼠”式2号车曾与红军战斗并击毁红军坦克,但从最近公开的文件得知这纯属无稽之谈。“鼠”式2号车在1945年已无燃油、炮弹和供电,而且照片显示为内部爆破并无外部损毁的迹象,1号车身上的弹痕则认定为德军自己的火炮射击试验造成。



“鼠”式坦克并未达到完成状态,在设计工作后期波尔舍公司引入E系列坦克的通用化概念,决定“鼠”式量产型炮塔可与E100超重型坦克通用,修改过的炮架可以搭载KWK 44型150毫米L 38坦克炮,而战斗全重亦增至206吨。但这个称为“鼠2”的方案并未实现。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43
1945年,美国陆军要求设计发展一种超重型坦克,主要是用来对付德国陆军的鼠式“Maus”(Porsche 205,188吨)超重型坦克和E-100超重型坦克(140吨)以及抵御德军88毫米反坦克炮的正面攻击
,未来可以对付苏联超重型坦克。

原计划要求安装T5E1型67倍105毫米口径主炮和8英寸的前装甲。1945年春,美国太平洋汽车和铸造公司开始设计。开始要求制造5辆样车,总共生产25辆,不过到最后只生产了2辆。原称T-95自行火炮,1946年6月改称T-28超重型坦克。

该车采用无炮塔结构,正面装甲厚达300毫米,T-28的前装甲厚12英寸,车体侧装甲厚5-0.25英寸,侧装甲2-0.5英寸。

1门T5E1型67倍105毫米口径坦克炮装在55.5英寸的防盾里。

初速3700英尺/秒。

方向射界左11右10,高低射界-5+19.5。

乘员8人,车长11.1米、宽9.85米,高2.84米。战斗全重95吨。4条履带,每条宽19.5英寸。

福特GAF V-8汽油机,410马力(2600转/分),3个前进档1个倒档。

最高速8千米/小时。4个油箱总共可以携带400升汽油。最大行程100英里。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44
国二战末期研制,原名T-95,1946年改称T-28,只完成两辆样车,未投产。

    该车采用无炮塔结构,正面装甲厚达300毫米,可抵御德军88毫米反坦克炮的正面攻击。

    主要武器采用1门105毫米坦克炮。

    T28重达95吨,乘员8人,车长11.1米、宽9.85米,高2.84米。动力装置采用410匹马力汽油机,最大时速8千米/时.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



美国二战期间,根据德国的“鼠”式坦克的设计思路,也设计过超重型实验坦克T-28,重型坦克T28(后期装备105mm火炮的称为T95)是美国陆军在二战中设计的一款重装甲坦克。他首先被用于齐格菲战线对付德军坦克,随后也参与了对**非法字眼**本岛的作战。以下是翻译T-28的基本参数:

火炮:T5E1型火炮 备弹62发 105毫米坦克炮(可在1500米以外,打飞250MM厚的钢板)
乘员:8(车长、炮手、驾驶员、副驾驶等)
装甲:305毫米
速度:14公里/小时 
长:11.1 m
宽:4.39 m
高: 2.84 m 
重量:95 吨
型号:第2型
最大行程: 160千米
发动机 :福特 GAF V-8 汽油机 410 hp (305 kW)
辅助武器:1 x0.50 英寸机关枪 备弹660发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50

T-35重型坦克通过莫斯科红场,这种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坦克被当成前苏联工业军事能力的象征而频频出现在阅兵式上


这可是二战期间不可多得的产物





这个是前苏联的Y-28

T 28

型号不清楚

也是28的


俄国人的钢铁巨无霸和"战车沙皇"
钢铁巨无霸----"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法国的巨无霸战车----2C和B1重型坦克!


图片上有说明

还是T-28
性能
全长7.44m车宽2.81m全高2.82m重量27.8吨乘员6名引擎M-17T 12汽缸汽油引擎最大马力500hp最高速度45km/h武裝76.2mm坦克炮KT-28一门,弹药70发7.62mm DT机枪五挺(炮塔二挺,同轴机枪一挺,球型机枪座一挺,防空机枪一挺) ,备弹量7938发裝甲厚度
裝甲部位厚度(mm)炮塔前部20炮塔側部20炮塔后部20炮塔顶部15车体上部前面30车体上部側面20车体上部后面20车体上部頂面15车体下部前面30车体下部側面20/10车体下部后面18
   
  T-28最早研制于1931年,以设计师N V 巴雷科夫为首的设计小组受命研制一种“16吨坦克”,要求装备45毫米坦克炮,两个机枪塔,装备DT机枪,发动机采用400马力的M-5航空水冷汽油发动机。最早的原型车在1932年出现并立即接受了测试,但由于M-5没有研制完成,原型车只安装了300马力的M-6航空发动机,火炮也用的是37毫米炮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53
        当代的坦克,无论是主战坦克,还是轻型坦克,清一色的是单一炮塔式坦克。如果有人拿一张多炮塔坦克的照片给你看,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钢铁怪物”。其实,多炮塔式坦克在20世纪30年代也曾偶露峥嵘,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留下了不灭的足迹。

世界上第-辆多炮塔式坦克

    世界上第一辆多炮塔式坦克是英国于1925年研制的“独立号”重型坦克。英国人当时的想法是,英军的坦克在突破敌前沿阵地后,应能对四面八方的敌方阵地发扬火力,仅靠一门火炮及手摇缓慢转动炮塔是难以胜任的。以富勒上校为首的英国坦克战研究委员会曾明确提出:“坦克的主要武器应能在1000码(914米)的距离上击毁敌方的坦克,同时还要有独立于主武器的两个机枪塔。”于是,英国维克斯公司于1923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在一个主炮塔的四周各加一座小炮塔(实为机枪塔),来它个“四面开花”。由于这一方案极具创造性,英国皇家陆军部极为赏识,当即奖给维克斯公司4万英镑的开发奖励金。在80多年前,这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稿赏。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维克斯公司于1925年底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多炮塔式坦克,名为“独立号”。由于具有多个炮塔,因此获得了“陆上战舰”的美称。



    “独立号”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1.5吨,车长7.75米,车宽32米,车高2.66米,乘员8人。它的最大特点是有5个独立旋转的炮塔。主炮塔位于中央,装1门3磅火炮(口径47毫米)及1挺“维克斯”7.7毫米水冷重机枪。在主炮塔四周,有4个能独立旋转的辅助炮塔(机枪塔),各装1挺“维克斯”重机枪。“独立号”坦克的动力装置是特制的V型12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达257千瓦(350马力)。仅研制这台发动机,就花费了27000英镑。尽管车很重,但由于马力强劲,最大速度仍达到了31千米/小时。装甲厚度为l3~28毫米。

    从1926年到1933年,英国军方对“独立号”坦克进行了多方面试验,结果还算令人满意。但是,这种多炮塔式坦克造价高得吓人,而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萧条,更使这一计划雪上加霜。无奈之下,英国皇家陆军部不得不取消定型生产计划。仅制成一辆的“独立号”多炮塔式坦克被转送到英国皇家鲍宾顿战车博物馆,成为难得的馆藏珍品。

    英国研制的另一种多炮塔式坦克为A6型多炮塔式坦克,共制成A6E1、A6E2、A6E3型各一辆,于1929~1931年制成。其中性能最好的是A6E3型,其战斗全重16吨,乘员7人,为三炮塔式。主炮塔上装1门3磅火炮和1挺7.7毫米并列机枪,前方的两个小机枪塔上各装1挺7.7毫米机枪。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132千瓦(180马力),最大速度30千米/小时。由于同样的原因,A6型也停留在样车研制阶段。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54
在多炮塔式坦克的研制上俄国人后|来居上,在30年代先后研制出T-28、T-32、T-35、T-100和SMK等多种型号的多炮塔式坦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T-35重型坦克。 l

        T-35坦克的战斗全重为50吨,乘员多达11人。它和英国的“独立号”坦克一样,也有5个独立的炮塔(含机枪塔)。不过,这5个炮塔是分两层排列的。主炮塔是中央炮塔,在最顶层,装1门165倍口径的762毫米榴弹炮,携弹90发,另有1挺7.62毫米机枪。下面一层有4个炮塔和机枪塔;两个小炮塔位于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后方,两个机枪塔位于左前方和右后方。这样布置的好处是,火力配系和重量分布比较均衡。不过,除了主炮塔可以360°旋转外,其余4个炮塔和机枪塔只有165°~235°的方向射界。也就是说,由于总体布置上的限制,不可能将5个炮塔的火力全部集中到一个方向上。两个小炮塔上,各装1门45毫米坦克炮(弹药基数共200发)和1挺7.62毫米机枪;两个机枪塔上各装1挺7.62毫米机枪。7.62毫米机枪弹的弹药基数为10080发。3门火炮、5挺机枪,在20世纪30年代堪称是火力超群的“陆上战舰”。

    T-35坦克的动力装置为一台368千瓦(500马力)的航空水冷汽油机。传动装置为机械式,行动装置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和小节距履带,每侧有8个小直径负重轮。坦克的最大速度为3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50千米。其装甲厚度达10~30毫米。

    T-35坦克的生产总数为60辆,曾用于卫国战争中的真斯科保卫战。T-35坦克虽然火力强大,但机动性差、防护性差的弱点也十分突出。到1941年底,剩余的T-35坦克全部退出现役。

    几乎和T-35坦克同时研制的另一种多炮塔式坦克——“突破”超重型坦克,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它的战斗全重高达300吨,有3个巨大的炮塔,中央炮塔上装1门长身管的203毫米巨炮,左前和右前的两个炮塔上各装两门152毫米加农炮。像这样有5门大炮的“巨无霸”级坦克,实在令人生畏。尽管“突破”坦克装上了两台功率各为1103千瓦(1500马力)的蒸汽机,但单位功率只有10马力/吨,最大速度肯定相当低。其装甲厚度为100~150毫米。“突破”仅停留在设计阶段不过这也是值得庆幸的事以苏联当时的国力和财力,如果硬要“突破”一家伙,肯定是劳民伤财。

    在T-35坦克之后,苏联还研制了T-100和SMK两种多炮塔式坦克。1938年,由列宁格勒的波利舍夫工厂和基洛夫工厂的两个设计组分别设计了一种多炮塔式坦克。苏军统帅部的要求是:“坦克上要有5个炮塔,在任何距离上不被37毫米炮弹击穿,在1200米的距离上能抵御76.2毫米野战炮的攻击。”两个设计组经过充分论证后认为,“5个炮塔”在总布置上同装甲防护的要求相矛盾,无法实现。结果,两个设计组不约而同地制成了有两个炮塔的试制样车。波利舍夫工厂制成的样车为T-100重型坦克,基洛夫工厂制成的样车为SMK重型坦克,总设计师为科金。

    T-100坦克的战斗全重为56吨,乘员6人,主炮塔在车体中央,装1门24倍口径身管的76.2毫米火炮,另有1挺并列机枪和炮塔后机枪。副炮塔在主炮塔的前面、驾驶舱的后面,装1门46倍口径身管的45毫米加农炮,另有一挺并列机枪。动力装置为294千瓦(400马力)的汽油机,装甲厚度为30~60毫米。

    SMK坦克的战斗全重为45吨,乘员7人,主副炮塔的布置、武器类型和数|量、动力装置、装甲防护等都和T-100坦克大同小异。外观上不尽相同。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2:56

    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
“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时,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的KwK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较大提高。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不过“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国重型坦克一样,弱点在于它的机动性能。由于它的全重很重,单位功率较低,且行动装置也经常出问题,所以这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环节。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参战,接着又在7月在波兰作战,第503坦克营的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也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由于技术原因,这两个连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944年8月结束之前,这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毁了。此后,“虎王”坦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多战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战役。尽管机动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经验的坦克手里,“虎王”是一种威力很强大的坦克,它火力强大,防护超群。不过由于“虎王”坦克生产数量少,参战时间短,并没有对二战的最终结果起到很大的影响。
  乘员人数- 5
  重量 - 69.8 吨
  体积 长: 10.29m (车身长: 7.3m), : 3.75m, 高: 3.09m, 离地高度: 0.49m
  装甲 - 车身: 前装甲 100-150mm, 侧装甲和后装甲 80mm, 底部和顶部装甲 28mm; 炮塔:前装甲 180mm, 侧装甲和后装甲 80mm, 顶部装甲 42mm.
  武器 - 1 x 88mm主炮-- 型号:8.8cm KwK 43 L/71 (72-84 rounds), 2 x MG 34 kal. 7.92mm机关枪 (5850 一轮)
  最大时速: 41 公里/小时
  巡视半径: 170 km , 越野半径: 120 km
  燃料消耗 - 750加仑/100公里
  跨越障碍物能力 - 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碍物, 1.9米深的水域, 2.5m宽的壕沟
  对地压力 - 1.02 公斤/平方厘米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3:03
老鼠E100的终结者--IS7重型坦克
我以前在百度坦克吧贴过这个帖子,现在把它转到这里来让大家看看这个40年代的超级怪物. m2[P!+*aV@  
o"qFNLa%g  
1945年末,科京设计局开始研制ИС-7重型坦克。名义上的总设计师仍然是Ж·Я·科京(Котин),但实际的项目设计师则是ИС-2的主任设计师Н·Ф·沙什穆林(Шашмурин )。沙什穆林抛弃了以往的设计思想,准备搞一种前所未有的重型坦克。 SF Fvtw   
1946年,“基洛夫”工厂开始组装2种结构不同的样车,不过2种样车的代号都叫260工程。1946年9月8日,样车完成。1946年12月25日,预生产型样车通过了跑车试验。 Hb35EZ  
`a"w=/N  
  沙什穆林抛弃了 以往科京局坦克的小直径负重轮加拖带轮的行走装置,改用大直径负重轮。履带则在苏联坦克上首次采用了挂胶式;悬挂系统为先进的带液力减震器的扭杆式;负重轮的设计则有些复古—和科京局30年代末的СМК多炮塔重型坦克、Т-50步兵坦克和КВ重型坦克的早期型号一样,是内藏胶钢制轮缘的。在火力方面,沙什穆林也抛弃了ИС系列使用的Д-25Т坦克炮。他相中了苏联驱逐舰上安装了130毫米舰炮。稍加改动后,ИС-7于1947年装备了С-70 53.7倍径130毫米加农炮,该炮的野战炮型就是大名鼎鼎的М-46加农炮,并且这几种火炮的弹药完全可以通用,炮弹弹丸重36.5千克,初速945米/秒。可以想象,即使是2名装填手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装填这样重的炮弹也是不可能的,于是沙什穆林创造性的为ИС-7装备了电动半自动装填机,定点取弹自动装弹,使其射速可达6-8发/分(原文如此,不过考虑到130毫米炮弹是分装式,本人认为要达到这个射速有些困难,3-4发/分是可能的)。不仅如此,沙什穆林还为С-70 配备了高压空气炮膛废气吹除系统(和现代法国坦克上的类似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可以有效的将火炮射击后产生的烟气排除,从而保障坦克乘员在一个清洁的环境内工作。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设计。ИС-7拥有8挺机枪作为副火力,且创造性的在苏联坦克上引入了遥控工作站的概念:1挺14.5毫米КПВТ和2挺7.62毫米РП-46 (СГМТ)并列机枪,另外还在车体两侧后部和炮塔左后部的装甲舱体内装置了共4挺7.62毫米机枪,通过遥控操作射击可以有效地为坦克的两侧和后部造成火网,另1挺14.5毫米机枪则在炮塔顶部用作防空,也是遥控操作。 1947年ИС-7重型坦克拥有它那个时代最强的防护性能。为了更好的测试ИС-7的装甲防护,Ижорском工厂制造了2个不同外形的 车体和炮塔。这些车体和炮塔在库宾卡经受了88毫米、122毫米和128毫米坦克炮的洗礼。测试结果被直接应用到ИС-7的外形和装甲厚度分布的最终设计上。 ИС-7的车体是根据ИС-3修改得来的,而炮塔是全新设计的,最厚处水平装甲达350毫米,这在当时是任何反坦克火力都无法击穿的,包括ИС-7自己的大炮。由于当时苏联的В系列坦克柴油机功率最大只有700马力(在世界上已经是最大的了),沙什穆林为ИС-7选择了苏联海军鱼雷快艇上的主机—M - 50T 12缸V型水冷4冲程柴油机,功率1050马力(772千瓦)。功率强大的M - 50T 可使重达68吨的ИС-7的最大公路时速达到了59千米/小时,这一速度足以和以机动性见长的Т-34和“黑豹”坦克媲美。ИС-7的动力传动装置还是传统的ЗК机械行星式,结构和以往的ИС重型坦克相似,有8个前进档和2个倒挡。有14个油箱,燃料储备800公升,其中有6个外组燃油箱。 o fX   
1Z$ds`k&Y  
  1948年夏,基洛夫工厂生产了4辆预生产型,它们顺利的通过了国家测试。到这里,几乎天下无敌的ИС-7重型坦克已经近乎完美无缺了。1949年,基洛夫工厂接到了首批50辆ИС-7的定单,沙什穆林设计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坦克马上就要诞生了!令人遗憾的是,几乎与此同时,高层命令不允许研制生产任何50吨重以上的坦克。在加上由于采用了过多的新概念新技术,ИС-7在可靠性和乘员适应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无法克服的。不过这一切都以无法挽回,为ИС-7准备好的生产线改为生产ИС-4重型坦克。沙什穆林的心血付之东流。 nSW'Xqiz  
{P(qH{\bO$  
68吨的ИС-7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远远超过了2年前问世的德国“虎王”重型坦克。即使是和德国的“鼠”式超重型坦克对阵,ИС-7凭借自己优异的性能同样可以毫不在乎。但是苏联坦克工业的总体思想不允许出现这种价格昂贵的怪物。苏联人的技术并不是造不出象德国坦克那样精密的工业艺术品,而是他们的坦克车辆设计指导思想更强调坦克对战场和国家经济资源总体的适应性.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3:04
技术数据 nCFrMIl  
战斗全重 68吨 @a8FuO*-  
乘员 5人 ]q;'|k?G  
全长(炮向前) 10000毫米 l%%9OC]'  
车体长 7380毫米 #_R``k(Oj  
宽 3400毫米 9<(~FD>  
高 2480毫米 ^Kd<Lp b  
车底距地高 450毫米 G fAs|*r  
k =_RJ7}  
主武器 1门С-70 53.7倍径130毫米加农炮,130毫米穿甲弹丸重30.7千克,初速10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8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 RD`a gNP]3  
弹药基数 第一次设计 26发 最终 30发 I?7$(/!  
辅助武器 2挺14.5毫米КПВТ机枪 备弹1000发 6挺7.62毫米СГМТ机枪 备弹6000发 g/nQ>L  
EPf22bs  
装甲防护 <'[IO$k  
车首前上装甲 192毫米 倾角60度 4\3N6X  
车体侧面 182毫米 倾角45度 R8 \_SKF  
炮塔正面 305毫米 倾角30度 #N( cA  
jr wjc{}o  
发动机 M - 50T 12缸V型水冷4冲程柴油机 <!j-Gp  
    功率1050马力(772千瓦) 9ENW[+F  
最大公路时速 59千米/小时 eSM{])S  
最大公路行程 300千米 %@P~ibr@et  
过垂直墙高 1.5米 R`[4&R+  
最大爬坡度 30度 Lu 7K  
单位压力 0.9千克力/平方厘米 {['c_wa  
电台 10-РК-26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3:05
标题: 德国的“末日武器”E100坦克
德国的“末日武器”E100坦克
众所周知,德国的坦克型号复杂,通用性差。1943年4月,德国军方为了解决此问题,制定了坦克生产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的计划,这就是著名的E计划。E在德语中是通用一词的首字母。E系列包括E50、E75、E100。野被人们称为纳粹德国的末日坦克。最著名的就是E100。
E-100的研制工作是从1943年6月开始的,由阿道拉公司负责研制。在1944年,因为要集中力量研制“鼠”式坦克,希特勒下达了停止研制E-1OO坦克的命令。这样一来,E-100超重型坦克就流产于样车研制阶段,工厂仅生产出样车的车体部分。1945年,这辆样车的车体落入盟军手中,1945年6月被转送到英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预计的E-100坦克战斗全重140t,乘员6人。战斗室特别大,火力强大,防护力超群。动力装置后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悬挂装置为外置筒式螺旋弹簧式悬挂装置。负重轮的排列型式,也采用了二战期间德国坦克上惯用的交替排列式。在E-100样车的研制阶段,炮塔没有制造出来,所以,仅安装了一个同等重量的假炮塔来进行试验。主要武器是一门KWK型150mm火炮或174mm火炮,但最后似乎准备选用128mm火炮。另外,E-100坦克的各部位装甲厚度也十分可观。二战期间的反坦克武器很难击穿。它的动力装置为HL234型水冷汽油机,它的履带宽度达到了1020mm。
和“鼠”式坦克一样,E-100坦克的致命弱点在于它极差的机动性,所以即使E-100超重型坦克被制造出来,也是没有什么作为的。
德国战争后期其实已经放弃了“老鼠”和E-100这两种变态战车的开发,他们已经明白这两种其实是出自老希和保时捷博士个人幻想的“无敌战车”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而且在战场也达不到1+1=2的战术效果。与其耗费资源到不如加紧研究先进而又实用的E-50/E-75更合算,德国人这样做还是很明智的
有趣的E-100AusfB型。
前面曾提到,E-100系列中有一种有趣的变型车E-100AusfB型,它的具体情况如下:
车重90吨以上,采用E-100的车体,换用了一种与虎王类似的炮塔,有些西方人称它为E-90,也称它为虎3。(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使用一门与E-75相同的88毫米L100火炮。炮塔前甲180毫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基本看来,这种车除了车体侧装甲防御力比E-75稍强外,其火力机动等性能都与E-75相当或不如,车重却反而上升了不少。德军怕是很难有兴趣将其投入战场
  E-100的性能数据。
  下面这些E-100的性能数据是西方网站上找到的,比国内资料要详细。
  E-100的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137790kg137.8ton
  车长10.27m(炮向前)8.70m(仅车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车宽4.48m
  车高3.32m(战斗高度)3.29m(运输高度)
  引擎MaybachHL234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38-40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20km
  乘员5-6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火力装备128mmKwK44L/55;150mmKwK44L/38;170mmKwK44&75mmKwK44L/36.5;1x7.92mmMG34
  弹药128mm:?发;75mm:?发;7.92mm:?发
  装甲40-240mm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3:21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没有制造坦克,但是当时的俄军西南方面军司令提出,坦克部队应该由快速机动的轻型坦克和装有火炮,机枪和毒气喷射器(这个....寒,俄国人确实比较凶狠),而且其间也不乏有比较BT的设计,比如1915年,俄国人V.门捷列夫设计出的超重型坦克图,重170吨,车体长10米,全长13米,全宽4.4米,车体高4米,乘员为8人,包括1名车长\2名驾驶员\4名炮手\1名机**.武器为120毫米舰炮.车顶7.62毫米重机枪.装甲厚度为100-150毫米.动力250马力\采用大履带环式结构.笔者认为如果这个东西能够投入制造(当然可能性不大)在一战的阵地战条件下,其威力不容小视  

这个是V·门捷列夫的设计图,酷似一节火车车厢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3:21
起这位门捷列夫老兄,还真TM是个人才,其设计的坦克中,最保守的就是上面这个,至于更加疯狂的....请看这个 战车沙皇 装备57毫米炮两门,37毫米炮4门,马克沁水冷重机枪若干,火力强大,但是机动性比较差。  
笔者没有查到它的具体尺寸数据,只知道其高达12米~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3:22
更凶狠的是这个造出了样车,现陈列于俄罗斯某公园内~~ 如下,各位可以对比观察其令人恐怖的体积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3:25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7 23:27
你绝对没见过的超级巨型怪坦克20世纪20年代前,研究并制造出坦克的国家有:英国、法国,俄罗斯/苏联、德国和美国等。这里就几种主要的早期坦克的总体布置作一分析。  
  英国过顶履带式坦克目前人们公认的事实是,“英国是坦克的故乡”。早在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小游民”坦克诞生之前,英国人就先后制造出“大轮战舰”、“过壕机”、“基伦·斯特雷特”三履带越障拖拉机等。它们的出现,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诞生,作了很好的铺垫。
  “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俄国人喜欢说:“俄国是坦克的故乡”。他们列举了1914年制成的单履带式的“越野战车”、1915年设计的“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和1915—1917年设计并制成样车的“战车沙皇”——大轮战车。在这里,仅就“门捷列夫”超重型坦克作一评价。
俄罗斯的军事评论家认为:“在这款坦克上,同时运用了多种技术方案,这些技术在多年之后才在坦克上得到实际应用”。其中有:  
  ●作为主要武器使用的大口径火炮(120毫米),基本上是在二战后才开始在坦克上安装的。  
  ●最强的装甲防护:车首装甲厚150毫米,车体侧面装甲厚100毫米,一战时所有坦克的装甲只能防枪弹的攻击,而这种坦克的装甲能够防炮弹的攻击;此外,设计师采用了分区装甲防护:车首装甲板要更厚一些,这一技术直至二战中期才在坦克上得到广泛应用。  
  ●可调车底距地高的油气悬挂,在将近1个世纪之后,油气悬挂成为提高悬挂特性和坦克机动性的一个发展方向。  
  “门捷列夫”坦克的武器布置比较合理。它将主要武器布置任车体内,而不是炮塔上,这在当时可能更合理些。而辅助武器——7.62毫米重机桅则布置在旋转机枪塔上,这也许更适合一战时期的交战对象。  
  无疑,门捷列夫是受到了“陆地战舰”思想的影响,设计出的坦克又大、又重、又笨,是它的致命弱点。所幸“门捷列夫”坦克仅停留在设计阶段,如果真要制造出来,这个170吨的“钢铁巨无霸”也肯定只有进入“战车博物馆”的份儿。  
  ATV重型坦克 A7V是德国人在1917年生产的重型坦克。托生产这款坦克时,德国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坦克使用经验,并且已经可以对坦克的布置原理做一番归纳和总结。尽管如此,A7V还应算是坦克总体布置实践上的一个极其不成功的典型。
附件 20070514_19efa3f3f679da113299CoFvn4WzzG2R.jpg (37.59 KB) 2007-11-4 08:41

20070514_90a85f54a0f003bbd577HjxhCal7ViEv.jpg (100.88 KB) 2007-11-4 08:41

20070514_557ac5e8f643c4d70c746SCZ0HHyxkAl.jpg (91.31 KB) 2007-11-4 08:41

作者: dcflwf    时间: 2007-11-7 23: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丰田猪市会社    时间: 2007-11-8 06:07
文明看帖, 礼貌回帖
作者: 丰田猪市会社    时间: 2007-11-8 06:08
文明看帖, 礼貌回帖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44
日本人唯一试制过的超重型战车就是大型イ号车,大型伊号车也就是匪匪所说的100吨百式超重战车(我怀疑这个百式是匪匪自己起的,我查遍日本资料都没有找到这个编号)。  

100吨超重战车伊号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查阅翻译了一下日本资料。   

时间:1939年开始试制,1940年制出一辆样车。(研制原因是诺门坎的惨败让日本人感到了俄国坦克的威胁)  

全长:10米 全宽:4.2米 全高:4米  

武装:一门105加农炮(备弹100发以上),两门75毫米加农炮(弹药数不详),三挺7.7毫米重机枪(弹药数不详)。   
   
装甲:车体正面75毫米轧制钢,车体侧面35毫米轧制钢,外侧裙板35毫米轧制钢,内部隔壁为十六毫米轧制钢。日文资料里的软钢,就是韧性大硬度低的低碳轧制钢。   

人员:11人 (而且人员可以在车体内部站立并行走,可见车体高度有多夸张。)   

时速:20公里/小时 (事实证明,这只能体现在理论上)

试车结果:在日本相模兵工厂的试车场实验,实验主官是原乙末生少将。   

先在相模兵工厂平整的山林地与田地试车路作行驶实验,结果行驶不到十米,履带就陷入了泥地无法前进。   

随后又进行了不平地基的越野实验,结果还是由于车体下陷,车腹碰触到地面,除了断断续续的原地转向之外根本无法移动,而且出现了负重轮脱落的故障。   

最后进行了水泥路行驶实验,结果履带压碎了路面,试车结束时相模兵工厂的水泥试车跑道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试车最后结果:此车很难投入实战。   

样车的结果:被封存进相模兵工厂的仓库,1944年解体,图纸被烧毁,也有说解体是为了装船运往东北,但没有任何显示此车被运到了东北的资料。   

这就是一百吨的超重战车,在遭受如此难看的失败之后,日本军部再也没有提出研制超重战车的计划,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更现实一点的重型战车的研发上。   

另外提一点,匪匪的120吨超重战车,只停留在日本军迷的图纸上,而不是军方真正的开发计划,更别提什么通过实验并量产了。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50
红色警戒中坦克大扫描  
盟军:
1.灰熊坦克
盟军常规坦克,该车具有火力强、装甲厚、速度快的特点,该坦克的主炮3炮即可击毁一辆苏联防空履带卡车,装甲能防御自身类型主炮5次打击,底盘敏捷,造甲低廉,便于大量生产.可用于突击或配合其他坦克作战
(造价:700美元/辆)

2.幻影坦克
盟军先进武器之一,该坦克的特点是在非战斗状态时可变身为一棵树以隐蔽自己,待敌军靠近突然现身射击,射击完后可立即转化为树形,可使对方鼠标无法将其锁定,令敌军无法还击,该坦克主炮以热流为能源,对机动部队的杀伤力非常强大,对付装甲目标的威力是灰熊坦克的2倍以上,3炮即可击毁1辆灰熊坦克,8炮可摧毁一辆苏联天启式重型坦克,对付步兵只需一炮便可将一名工程师或尤里烧成灰烬,而且该炮射程较灰熊坦克、苏联犀牛坦克等远,可在遭遇机动作战中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摧毁敌军.幻影坦克虽然攻击力强大,但防护较弱,难以抗击犀牛坦克等的打击.该坦克机动性与灰熊坦克相当,通常与光棱坦克配合作战.主要用于歼灭敌军机动部队.
(造价:1000美元/辆)

3.光棱坦克
该坦克在车体前部装有一门高耸的激光炮,外形酷似天鹅,其激光炮射程是游戏中所有其他坦克的2倍以上,也高于各种防御武器的防御距离,并且该坦克的激光炮对付建筑具有极大威力,只需3次射击便可炸毁一座重机枪碉堡,4次射击可炸毁一座战车工厂,6次射击即可摧毁敌方主基地,故可用于打击对方的防御工事及建筑,而且在对付机动目标时,激光射流除能直接命中被锁定的目标给予杀伤,还能分散杀伤很大范围内的敌方单位,对付步兵效果显著,但激光炮对付装甲目标威力欠加,加之光棱坦克防护和机动性较差,所以在遭遇敌军装甲部队时难以保护自己的安全,故派遣光棱作战时应安排其他坦克为其护航.
(造价:1200美元/辆)

4.坦克杀手
德军特色武器,其装备有一门威力巨大的反坦克炮,射程高于犀牛坦克等常规坦克,2发可击毁一辆灰熊坦克,或使犀牛坦克的生命值降低90%,防护力很强,可抗击犀牛坦克4次打击,可轻易消灭敌军装甲部队,但其穿甲炮对付步兵和建筑时威力仅为灰熊坦克的1/3,但作战时坦克杀手可通过碾轧消灭敌军步兵,坦克杀手速度较慢,炮塔不能转动,这就使坦克杀手的机动性逊于其他坦克.
(造价:900美元/辆)

5.多功能步兵战车
武器为2门防空火箭炮,可有效对付空中目标和步兵,但对付装甲目标威力欠加,防护弱,但速度很快.在搭载狙击手后可变为狙击战车,在搭载工程师后可变为修理车.
(造甲:600美元/辆)

苏联:

1.天启坦克
游戏中最先进的坦克,苏军的作战王牌,装有两门威力巨大的主炮,单发威力超过犀牛坦克的主炮,可让一辆小轿车失去90%的生命值,一次射击便可击毁一辆防空履带卡车,或摧毁一辆灰熊坦克80%的生命值,除了装甲目标,对付步兵和建筑也具有相当的威力.在游戏中火力远超其他坦克装甲车辆,另外在车体后部装备一具防空导弹发射器,对空火力与爱国者飞弹接近,拥有厚重的装甲,防护力非常强,坦克杀手5发炮弹尚无法将其摧毁,能进行红外线瞄准,精度较高.弱点是速度太慢,机动性能太差.
(造价:1750美元/辆)

2.犀牛坦克
苏联常规坦克,装甲较厚,防护比同一级别的盟军灰熊坦克强的多,与德国坦克杀手相当,可抗击灰熊坦克主炮6次打击,幻影坦克3次打击,主炮杀伤力比灰熊坦克大50%,2炮可摧毁一辆防空履带车,3炮可击毁一辆幻影坦克,或使一辆灰熊坦克丧失99%的生命值,该炮对付步兵和建筑威力一般.机动性较好,速度较快.可用于游戏开始不久的突击作战.
(造价:900美元/辆)

3.磁能坦克
苏联特色武器,主炮类型为电磁型,威力强大,由于是非弹药型,与盟军幻影坦克、光棱坦克一样百发百中,主炮发射的电流可透过围墙和建筑物消灭后面的敌军,还可摧毁围墙为己方部队打开缺口,主炮杀伤力与坦克杀手几乎不相上下,能轻易消灭敌军装甲部队,对付步兵和建筑同样威力巨大,该炮只需一次放电便可击毙一名尤里.缺点是射程较短,在与敌人遭遇战时缺乏先发制人的能力.防护较强,与灰熊坦克相当,机动性在犀牛坦克之上.
(造价:1200美元/辆)

4.防空履带车
装备一门轻型防空炮用于对付空军和步兵,机动性强,车上可搭载5名步兵作运输车使用.防护较差
(造价:500美元/辆)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51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51
二战后期,德国为了应付盟军和苏军的强大的坦克攻势,提出了E系列坦克计划,也就是:通用坦克计划.这些车的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其通用化的设计思想也相当富有前瞻性。可惜的是,朝闻夕死,一切都晚了。随着柏林城燃起的熊熊烈火,先进的E系列战车也和第三帝国一起埋没于历史之中.........

今天留存下来的E系列战车资料已经很少了,但先进的E系列战车却不应为后人忘记,今天我收集了许多资料,让大家比较全面的来了解一下这些第三帝国末日奇迹的风采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52
E系列是德国陆军对各式战斗用车辆进行整理、零件共用化以使生产、修理的速度大大提高的新型坦克体系。作为德军新一代的主力战车,E系列主要共有E-10 E-25 E-50 E-75 E-100这几个代表型号。除去E-100又是个类似“老鼠”的怪物之外(这是E系列中的“异类”,大家对它不用太在意,真正要留意的是E-50和E-75),其他的应该说都是相当不错的。这其中各型车的分工如下:(除了下面这主要的5种,E系列中还包括E3和E5,但它们并不是主力战车,这里就略过了)

E10型: 10~15t的轻型装甲战车.

E25型: 三、四号坦克及其驱逐战车的后继车种。

E50型: 黑豹中型坦克的后继车种。

E75型: 虎王重型坦克的后继车种。

E100型: 比鼠式性能更加出色的140t超重坦克。

请大家注意,E系列战车中并没有E-79这型战车,E-79其实是日本人给大家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关于E-79我已另出了一个帖子。

现在我就给大家一一介绍了,首先出场的是E系列中的小弟——E10

[ 本帖最后由 汽车人出发 于 2007-11-8 10:56 编辑 ]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53
E-10重10-25吨,又分为三种设想.这里主要讲的是KHD公司的E-10方案.

KHD公司的"驱逐战车38(D)"用于取代"追猎者".它采用38(D)坦克底盘,原型车装75毫米Pak39 L/48炮.生产型装75毫米Pak42/1 L/70炮,战斗力和“黑豹”相当,正面装甲80毫米厚,倾角和“追猎者”相同.该车有几处创新:一是发动机,采用"梅巴赫"HL64燃油喷射式发动机,这在当时非常超前!(也就是电喷了);二是悬挂,为“全轮独立式液压悬挂”,时至今日也只有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与之类似;三是变速装置和发动机后置使维护简捷,同时加大了战斗室的有效空间.这种E-10的外形紧凑,全重16吨,车高仅1.75米!从侧面看似乎没有战斗室.载弹量55发,公路时速70千米!

现在在剪单讲讲E-10的另两种方案,其一是轻型多用途坦克,同样以38(D)坦克为基础,小巧的车体竟也能装上威力强大的L/70炮(火力竟和45吨的黑豹一样),德国人了不起呀(L/70炮的后座力还是很大的,要想在轻型车体上安装可不是一件易事)。

另外一种是轻型标准化自行火炮,它将取代德军原有的105毫米以下口径全部牵引和自行火炮(比如牵引式的105毫米LeFH18和用2号坦克底盘改造的105毫米“小蜜蜂”自行火炮)


[ 本帖最后由 汽车人出发 于 2007-11-8 10:55 编辑 ]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53
看了上面的简介,相信大家已经对E-10的先进之处有所了解了。

1》发动机采用梅巴赫HL64燃油喷射式发动机,这在当时非常超前!(就是电喷了);悬挂为“全轮独立式液压悬挂”,时至今日也只有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与之类似;变速装置和发动机后置使维护简捷,同时加大了战斗室的有效空间.公路时速70千米!

应该说极为先进而又超前的动力设计已使E-10的机动水平接近了现代战车的水准,这一点上它已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美苏战车。

2》E-10的外形紧凑,全重16吨,车高仅1.75米!从侧面看似乎没有战斗室!!

小巧而快速的车体给E-10带来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仅就从外形上,车高仅1.75米的在战场上的隐蔽性远远超越了那些车高超过2.4米的苏军战车。

3》生产型装75毫米Pak42/1 L/70炮,战斗力和黑豹相当,正面装甲80毫米厚,倾角和"追猎者"相同(30度,换算后实际水平厚度在140毫米以上),载弹量高达55发(这可能是75毫米L/48炮的炮弹量,更大的L/70炮的炮弹怕是装不了这么多)。

E-10小巧的车体却拥有相当强大的战力,苏美的IS-2和M26潘兴等重型坦克在E-10面前也得小心翼翼。

需要说明的是,苏联在二战期间并没有能与追猎者和E-10相抗衡的轻型战车,苏军轻型的Su-76性能仅与德军老式的用2号坦克底盘改造的“貂鼠”2相当。苏联直到战后才开发出类似战车(比如1945年才推出的装85毫米炮的Cy-85A以及战后推出的轻型伞兵用驱逐战车)。而且性能并不比E-10更好。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54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57
由E-10联想到的一个问题,苏联坦克的战场隐蔽性就那么好吗??  
众所周知,自二战以来苏联坦克的设计一直就是在牺牲车内空间的巨大代价下尽力缩小坦克体积,减少实战中弹率,应该说,这还是对的(苏制坦克往往具有同代坦克中最低的车高)。不过,在西方坦克精准的火炮和优良的火控系统面前,这有多大的作用吗??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几个战例。

1》二战苏德战场,车高2.4~2.7米的T-34往往在1000~1500米的远方就被德军的车高2.9~3米的虎 豹打成火球,这是战场上的常事。技术原因无它:德国优异的光学技术使德国坦克拥有当时最好的精确炮瞄境,而精良的工艺也使德国88毫米和75毫米火炮的精度令人满意。

2》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车高2.35~2.4米的T-54/55坦克在1000~1500米外被以色列车高2.97~3.28米的百人队长和M48/60坦克痛揍。技术原因也很简单,以色列坦克所用的L7型105毫米坦克炮的精度相当不错(这种炮是英国开发的一代名炮,西方二代坦克的首选火力,80年代初中国也引进了该炮,中国专家对其性能也是赞不绝口)。而且以色列的百人队长和M48/60坦克的火控系统也相当精良。(美国从50年代的M48起就给坦克装上了机电式弹道计算机)

3》1980年两伊战争,伊拉克车高2.28米的T-62坦克与伊朗车高2.4米的英制酋长坦克(120毫米线镗炮)对垒,结果又在1500米外被痛宰。原因我都不想说了,大家应该明白了。

4》1991年海湾战争,车高2.19米的伊拉克T-72坦克与车高2.438米的美军M1A1坦克交锋,结果竟在2000~3500米的远方被美军一边倒的屠杀!!苏制坦克的神话在此战后彻底破灭,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恢复。(这里的T-72是出口型,但它在外部大小 目标轮廓上却与苏联的原装货是一样的,而且很多伊军T-72都躲在掩体里,暴露面积很小,但还是被美军在2000米外干掉)

上面战例中的西方坦克外型上都比对应的苏联坦克大上了不少,照说是很好的靶子,可实际上苏制坦克的远距命中率都实在不敢恭唯,苏联自己出的数据是:二战中,以T-34/85为代表的苏军坦克,消灭1000米远方的德国坦克需耗弹8发(德国坦克在同等射距上消灭T-34/85则只要2~3发)。

苏联在坦克设计上的一番苦心被它自己的技术缺限和西方对手超越苏联的科技和工艺而化解了。由于在国家整体科技和工艺上不如西方对手(这一点确是冷战和二战的事实)。苏联只能去搞伤亡极大的“车海战术”,结果不光苏联自己在战争中落得个“杀敌八百,自损三千”的下场,连带也害了长期使用苏制坦克的中国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

唉,现在就连以前最为迷信苏制坦克的中国装甲兵也开始抛弃俄国而向西方标准靠拢了.........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57
其实要说战场隐蔽性,二战中最好的应该是德国的3号突击炮 4号驱逐战车和追猎者驱逐战车,德国出口芬兰的59辆3号突击炮在1944年6月的苏军大攻势中借着自身良好的战场隐蔽性,仅以损失8辆的代价击毁了82辆苏军坦克,真是了不起呀。

至于战后嘛,则首推瑞典的无炮塔S坦克,今后就是那些西方下一代的顶置火炮坦克了。

(下图)E-10的剖视图。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58
下图)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液气悬挂,E-10的车体可以像今天的日本90式坦克一样自由调整车身高度,这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车高,增强车辆的战场隐蔽性,而且这对战车在复杂地形上的火力发挥也是大有好处(E-10可以“蹲着”或“趴着”开炮,当时的苏联战车可做不到这点)。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0:59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0
E-25计划中要开发的是一批25~50吨重的战车,有3家著名战车厂——保时捷 阿格斯和阿得勒参与,计划的项目有:中型驱逐战车 突击炮和重型自行火炮等,它们将用于取代老式的3号和4号坦克底盘的全部变型车。

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保时捷E-25驱逐战车。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0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0
保时捷E-25驱逐战车的先进性与前面讲到E-10一样,E-10所具有的所有优点E-25也完全具备(E-25也可以像E-10一样自由调整车身高度,可以“蹲着”或“趴着”开炮),不过由于车体加大,E-25的战斗能力更加强大。

的主炮是新型的75毫米Pak44/2 L/70炮(还可装配“食雀鹰”FG1250型红外夜视瞄准具,又是一个苏 美坦克没有的好东东),其威力和黑豹F型坦克上的KwK44/1相同,有消息说其可在1600米外就可以正面击毁苏军的IS-2坦克。由于没有战例,这一点不好完全证实,黑豹上的KwK42 L/70炮在使用钨芯弹的情况下可在1200米外击穿IS-2中期型(1944年型,这也是IS-2的标准量产型)的炮塔正面(有过实战战例),而KwK44在KwK42的基础上改进了后座装置,后座力由12吨加大到了18吨,火炮威力增幅不详。

E-25的辅助武器是一门可以360度悬转的20毫米机关炮,火力比E-10上的遥控机枪要强多了。

E-25的正面装甲与E-10相同,也是80毫米,不过为了加大车内空间而使车体正面倾角由E-10的30度增为45度,E-25的车体高度也比E-10略高,和追猎者相当(追猎者的车高为2.17米)。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1
-50和E-75是德国人设计的两种标准战车,E-50重50-60吨,计划取代“黑豹”和“虎”式。它和E-75的外形几乎一样(注意只是车体,量产型E-75的炮塔外形类似于虎王坦克),E-50和E-75的悬挂系统,装甲厚度和重量不同。E-50的综合防弹能力比黑豹F提高了50%左右,它采用和黑豹2型一样的加长型的88炮。

E-50车体每侧6个负重轮。悬挂系统为莱恩博士设计的外置盘式螺旋悬挂装置,不占用车内空间。它和E-75一样采用动力系统后置,节约了近一吨的重量,另外取消车体传动轴后,车高也降为2.60米。发动机为HL-234型,最高输出功率为900马力/3200转。因此E-50可以达到60KM的公路时速!!这甚至已经超过了60年代的战后二代坦克的水平了。(这种HL-234发动机的改良型HL234+型,比以前的HL234有大幅度的技术跃进,同时采用先进的燃油喷射和涡轮增压技术以及特种冷却液。最大输出功率竟达到与后世挑战者坦克帕金斯发动机相当的1100~1200马力!!这又是当年德国的一项绝活,包括苏联 美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坦克发动机到了70年代才达到如此水平,比德国又晚了20多年)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1
下图)E-50的侧视图,大家可以看出E-50车体每侧的6个负重轮是每两个一组,由平衡式弹簧加以组合。

E-50的火力与虎王同级,这我就不多说了,我们主要来看看E-50的装甲防御。

E-50的车体是在黑豹G型的基础上加长,其实际大小已与虎王同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得E-50的炮塔有点偏小(这只是视觉错误)。

E-50的正面上车体装甲为90毫米/30度(而且上车体装甲没有任何开口,)连机枪都没有,防御力相当不错),下车体装甲为70毫米/40度。车体侧装甲与虎王相同,为80毫米/75度。E-50的炮塔外形基本与黑豹F相当,不过加厚了侧甲厚度。E-50的炮塔前甲厚130毫米,筒形火炮防盾厚120毫米。炮塔侧甲 后甲均厚70毫米。

平心而论,E-50在火力 机动等方面都超过了苏联战争末期的T-44坦克,其整车装甲防御力除了正面上车体装甲稍弱外(T-44正面上车体装甲为120毫米/30度)外,其它也基本与T-44相当(T-44车体侧装甲为75毫米垂直装甲,炮塔前甲厚90毫米),综合战斗能力E-50更优。(E-50还装有体视式测距仪和红外夜视瞄准具,其火炮精度比黑豹还高)

对与在1947年才出现的T-54,E-50在火力上与其持平,机动占优,而装甲上有较大差距(T-54正面上车体装甲为120毫米/30度,炮塔前甲厚200毫米以上),这就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了。不过,由于设计合理,E-50是拥有提升到60吨级的潜力的,所以它的装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2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3
现在来看看E-50真正的先进之处。

二战后期,E系列的开发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德国坦克(传动装置前置)的传统布局进行革新,否则很难在坦克总体设计上取得突破,于是,他们将传动装置重新设计并使之紧凑化,再与动力装置结合在一起,统统后置(传动装置可靠性低一直是德国重型坦克的一大顽疾,不过从1945年初的黑豹开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E系列这样做的背后证明德国重型坦克终于成熟了)。驱动轮也跟着“搬家”,发动机也引入了涡轮增压和新式冷却技术,大大提高了发动机功率(这又是德国重型坦克成熟的一种表现)。

更重要的是E系列的设计者们还就如何使坦克内部空间分配更趋合理展开了探讨:现代坦克的内部空间分配是,

动力和传动装置占38%

乘员和内部物品(包括燃油)占48%

弹药占6%

火炮的活动空间占8%

令人惊讶而又钦佩的是,60年前的E系列的内部空间分配与上述指标仅仅只是略有差异,十分接近。它们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主战坦克的真正雏型!!!(这一点上它们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美苏坦克)

请大家注意的是:机动 火力 防护 这三大性能只是坦克的外表,而合理的内部空间分配却是坦克的内涵,这一点对坦克来说同样不容忽视。一辆真正优秀的坦克应该是表里合一的。

二战中的各国坦克。苏军只做到了第一点,而美军只做到了第二点。而德国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这两点。

苏联坦克战场受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它们那狭小 糟糕的内部空间配置严重制约了坦克真正实力的发挥。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苏德战争初期,性能优良的T-34/76却会被3号坦克击败(技术原因很简单,T-34/76虽在机动 火力 防护 这三大性能上超越了3号坦克。但它却没有电台,也没有车长指挥塔,内涵的缺陷使T-34的车长很难指挥作战,而苏军的坦克部队之间竟要靠旗语联络,其群战能力极差。而苏军的这些致命弱点,却正是3号坦克的优点,这比表面上的三大性能更为重要)。同理,战争后期以制胜虎1为设计目标的IS-2走上战场才发现新锐的自己竟无法完全压制老旧的虎1,原因也正是IS-2的“内涵”出了问题。

二战中的苏联坦克没有一种达到其纸上的设计指标。而从二战中期开始,其坦克技术优势被战争初期技术劣势的德国全面赶超,随着德国新型坦克的不断开发,苏联再也没有扳回天平——因为双方同级别的坦克较量中,全部都是德国占优。

在苏联决定自己只能用“车海战术”进行战争时,它也就吞下了坦克技术上的这杯苦酒.........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4
诺基亚的一句广告词说得很好——科技以人为本,其实武器设计同样应该遵循以人为本。

我们都知道,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必须做到人剑合一的程度,才能给敌人以最致命的杀伤。武器是由人使用的,我们现实中的坦克 军舰 战斗机等大型战斗兵器,如果想要发挥出其最大战力,那么也必须做到人车合一,人机合一。但要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除了熟练的乘员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武器开发之初就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这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战斗。(苏联武器和西方武器到底是谁做到了这一点,大家心里应该清楚)

由于某些人完全忽视“以人为本”在武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德苏坦克的认识上难免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不负责任的胡说:“苏联的IS-2和德国的黑豹一样重,火力和装甲却强多了,所以德国垃圾”“苏联可以用德国虎王相同的重量开发出火力更强,装甲更厚的坦克,所以德国不行。”

哦?是吗?那你怎么就不去想想德国为什么不去这样做呢?你又知不知道苏联坦克表面风光的背后又失去了些什么呢?

说出这种话的人只能是认为他无知,因为他根本就没搞懂东西方武器设计上的差异,先不说二战,我们就先来看看今天的美俄主战坦克。

苏联的T-72仅重42吨,美国的M1A1却重57吨。两者装甲对比,正面M1A1比T-72强不少,但两者侧后方的防护水平则基本一样。如果仅谈坦克的装甲防护,一种坦克想要在防护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的话,它只需在装甲重量上付出2~5吨的代价就可以了。所以说如果我们以苏联坦克极端追求战车性能而不顾其它的设计思想来设计M1A1的话,47吨也就够了,但美国却达到了57吨,相信很多人又要说美国人无能了。

M1A1的战场表现说明了它并不无能(无能的应该是T-72),那美国人把重量都用到了哪里呢,看看它的大小就知道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M1A1大型化的车体和炮塔。

一种坦克只要体积变大,那它的重量将会直线上升,这是代价,但也有好处,你就有了更大的车内空间以便进行合理化的设计(这与以人为本不谋而合),就说M1A1吧,它宽大的内部空间易于乘员作战,其大型的炮塔可以进行合理的隔舱化设计(今后还可以换装尾舱式自动装弹机)。大型的炮塔尾舱也配平了炮塔,所以M1A1可以在斜坡上向侧面目标开火。而苏联T-72小型化的车体和圆炮塔只能采用危险的转盘式自动装弹机(苏联采用这种装弹机的原因是可以大大缩小坦克体积,至于坦克安全性和乘员的死活,那就不管了)。而且T-72小小的圆炮塔前轻后重,它无法在斜坡上向侧面目标开火。

应该说苏联这种在轻型化的车体上追求强力的性能并不为过,但这需要先进技术的保障(这在二战和冷战期间都还不成熟)。在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强行如此那就只能牺牲人性化设计了(这样搞,坦克实际战斗力肯定下降)。而西方坦克在相同技术水平下不想做出这种牺牲,所以他们就向大型化发展了(同时也得来了全面的战斗性能)。

其实苏联二战和冷战期间海陆空各种武器身上都很难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痕迹,在它们的身上流露出的往往也是一种对生命 对人性的冷漠,由于牺牲了人性化设计也就同时失去了全面的战斗性能,所以它们只能是以量苦战了,战争中屡屡出现的“杀敌八百,自损三千”的惨状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一个国家是真正关爱自己人民的人权和生命,那它在使用苏制武器前还是要仔细想想这样做的后果,苏联式的胜利之花需要太多的鲜血去浇灌。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向苏联那样冷酷无情而完全不顾自己人民的死活的。(西方民主国家要是也向苏联那样丝毫不顾自己子弟兵的死活,那内阁肯定倒台,而总统也要回家了)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6
-75的真实面目与其战斗性能。  
(下图)这是西方网站上的E-75正式量产型模型图片,现在大家明白了吧,其实E-75正式量产型采用的并不是E-50那样的小炮塔,而是与虎王后期型相类似的大型带尾舱炮塔(这种虎王后期型大家应该没见过,它原预计于1945年夏生产,不过由于德国的战败而没有投产。西方资料中把这种虎王称为虎王坦克1945年7月生产型。其实它也就是国内资料《兵器》中提到的那种经过了20多项技术改进的新型虎王,其炮塔和发动机舱细节与标准型虎王有所不同,它是E-75正式入役前的过渡产品)。

其实E-75采用这种炮塔是有其原因的,大家看看它那长长的火炮,是不是很奇特,这是德国人为E-75装配的88毫米L100火炮,其身管倍径高达100!!这种超级火炮的威力远远超过了虎王坦克上著名的88毫米L71,但它的后座力也非常巨大,为了给这种超级火炮留下足够的空间以及出于炮塔配平的需要(苏联重型坦克的龟壳状炮塔是前重后轻,这样当它们处于斜坡上时,将由于重力的影响使火炮自然滑向低处,结果将无法攻击侧面的目标,E-75则没有这种麻烦)。E-75采用了这种大型带尾舱炮塔。

现在来看看E-75的具体战斗性能

火力:E-75可以采用3种火炮,88毫米L100 105毫米L68 128毫米L55。其中前两种火炮也是虎王升级计划中的换代火炮,其威力不仅远超旧式虎王的88毫米L71,也大大强过了老鼠上的128毫米L55和E-100上的150毫米L38 。其强大的火力足以有效制服战争末期出现的盟军各种新式坦克(苏军的T-44/T-54以及美英的M46/百人队长的装甲在这两种炮面前将像纸一样被捅破。而美军的重型坦克M29 M30以及苏军的重型坦克IS系列能否抵挡它们的攻击还是一个???号。)另外,后期型E-75坦克上的弹药将换用可燃/半可燃式药筒。(这是今天主战坦克的标准配备,其实,它们也是二战中的德国最先发明的)

装甲:E-75车体的各种装甲厚度与虎王相同,其侧装甲与虎王完全相同。也是80毫米/75度。但明显强化了车体正面装甲。E-75车体前装甲虽与虎王一样也是150毫米,但它将装甲倾角由虎王的40度压低到30度,同时取消了虎王车体正面的机枪射击口(坦克装甲设计最忌的就是在前装甲上开洞,E-75这么做提高了前装甲的强度)。经过这两项改进后的E-75正面车体防御力不仅超过了虎王,其实也超过了比它更重的E-100(E-100的车体正面装甲为150毫米/45度)。

E-75的炮塔前甲初期为180毫米,与虎王一样,但德国人为它留下了提升空间,E-75的车体由于取消了传动轴,加上行走部分进行了简化(每边都比虎王少了一个负重轮),减轻了1吨多的重量,所以其车体重量与虎王相当或略轻。但的E-75整车重量却比虎王重了10%。除了换装大威力火炮有一定增重外,E-75的炮塔前甲其实可以强化到250毫米(与猎虎一样),而且后期型的E-75将可以换装特种装甲(其实这也就是今天坦克所用的复合装甲的前身,德国人早在二战期间就展开了这种先进装甲的研制,并颇有所获)

应该说,强化后的E-75正面炮塔防御力不仅超过了虎王,同样也超过了比它更重的E-100(E-100的炮塔正面装甲为215毫米,因为是弧形,所以实际厚度为240毫米。)

机动力:E-75由于车体增重,其发动机采用的是先进的1200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HL234+型,强大的动力足以使庞大的E-75以50千米/小时的车速在道路上奔驰,结合改良后可靠的传动系统,E-75的机动性与动力不足的虎王不可同日而语。

E-75并不是虎王的简单加强型,它吸收了二战末期德国在坦克开发上苦心研究所得的大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能相当平衡优秀的重型坦克,它和E-50一道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主战坦克的真正先驱,其先进的技术和优异的性能,不仅使它们足以帮助德国陆军应付战场上的严酷威胁,同时也照亮了世界坦克技术发展上的未来道路。

附录,E-75相对于基本型虎王的部份技术创新。(括号内为虎王)

E-75 基本型虎王

火炮: 88毫米L100/105毫米L68 ( 88毫米L71)

弹药: 可燃/半可燃式药筒弹药 (普通钢制弹壳弹药)

装甲: 特种装甲(后期) (普通钢装甲)

火炮测距仪 :有 (无)

火炮稳定器: 有 (无)

夜战设备 : “食雀鹰”FG1250型 (无)

发动机 : 1200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 (700马力)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6
从二战中期开始,德军战车为了追求全面的战斗性能而使车重结结攀升。超重的车体给德军带来了数不尽的麻烦。不过事情总是两面的,这些数不尽的麻烦也使德军对重型车辆技术下了一番苦心加以研究,只要肯付出,那就总是会有回报的。到了E系列问世,德国终于完全突破了困挠其重型坦克发展的两个技术瓶颈——高功率坦克发动机和可靠的传动系统。对比战后苏联那些传动系和动力系毛病不断的IS-3 IS-4 IS-7,应该说德国人的苦心还是值得的。(苏军重坦克的毛病可以从苏军自己的报告中看出,这些毛病苏军自己也是承认的。这主要是因为苏军除了战争初期不成功的52吨的KV-2外,其大战中的主力战车都是30~40吨级,由于忽视了对重型战车的开发,你要他们战后一下跳到60~70吨级肯定不行。在战后的和平时光中,苏联走完这个过程用了5~10年的时间)

(下图)虽说长得很像虎王,但E-75实际上却是全新的一款战车,同时它也拥有E系列战车中最强的战斗性能。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6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7
苏联IS系列坦克真是“天下无敌”?????  
我们再来看看E系列的主要对手苏联IS系列坦克的一些情况。

关于IS-3 IS-4 IS-7的性能,经过一些盲目亲苏的人不切实际的夸大后(都天下无敌了,怕是连苏联人自己也不敢这么说),相信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它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资料都来自苏军自己的评估报告,相信看完后大家就会对它们的真正面目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关于IS-3

1》前装甲的焊接有问题:一旦中弹,车体前装甲就会从焊缝处裂开并掉在地上!

2》发动机支架薄弱,焊接也不牢靠,使用中常常裂开,其后果可想而知。

3》换档困难,变速箱的可靠性令人失望。

4》悬挂系统更是毛病百出,许多IS-3刚开下生产线就被马上送往另一个工厂“治病”,这也是坦克生产史上的一件怪事。

5》车内空间极奇狭窄,人机工效极差,当年IS-3的坦克乘员曾质问上级:“你们难道就打算让我们窝在这个扁铁盒子里去柏林?!”(我认为应该让某些盲目亲苏人士也来“享受”一番驾驶IS-3的这种“极度乐趣”)

苏联当然也会急着给IS-3“治病”,不过等他们最终搞定,已是15年后的1960年出现的IS-3M了,可是此时面对西方著名的L7 105毫米坦克炮,所有苏联坦克的装甲都成了薄纸。(就连比IS-3M晚生12年的T-72坦克也抗不住105毫米炮弹)

关于IS-4

60吨重的IS-4于1947年出现,它的外表与IS-3不同,更接近老式的IS-2,其实它可算正宗的IS-2加强版,其车体就是在的基础上加长的,其炮塔前装甲增厚为250毫米,60吨重的车体由一台750马力发动机带动,机动性只有虎1的水平。有趣的是,其冷却系统是和德国黑豹学来的,在两个圆型风扇下装有水散热器。

表面看上去,IS-4相当不错,不过它只生产了200~250辆就停产了,这怎么回事呢,看看苏军自己怎么说的吧(其实有一个原因是价格太贵,不过我们下面说的是其技术原因)

1》车体超重,坦克机动性却没有相应跟上,不符合苏军的坦克战术要求。

2》传动系统技术很不成熟,工作极不可靠。走上战场后经常“趴窝”。(这很简单,苏联连46吨重的IS-3都没搞定,他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能在60吨重的IS-4上“功德圆满”呢,大家还可以去想想那个所谓“天下无敌”的68吨重的IS-7。所以不要总是嘲笑虎王,其实这些“天下无敌”的俄国货与它没有两样。

关于IS-5

这种IS-5纯粹是一种纸上战车,它连原型车都没有一辆。不过其行动装置设计却颇为类似德国的VK-4501(P)。(也就是保时捷虎1和后来的象式驱逐战车)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9
现在再来看看苏军对IS-7的评估报告

1〉车内过于狭窄致使乘员不得不“前胸贴后背”地工作,严重制约坦克战力的发挥(重达68吨的IS-7竟然也会像IS-3一样空间不足,大家可以想像苏联人为了追求火力和装甲到了怎样一种极端的地步)

2》炮弹架设计不合理,乘员在搬运炮弹时多次被砸伤(有的资料中提到IS-7配有半自动装弹机,不过可靠性问题使苏联人没有下使用它的决心)

3》机枪太多,机枪盒位置放置不当,战时装弹难如上清天(这完全是自作自受。)

4》类似虎王的内藏式橡胶负重轮磨损太快,致使高速度行驶时故障频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IS-7根本不可能达到50千米的高速度)

5》火控差劲,远距命中率很低。(这是苏联坦克的“光荣传统”)

6》太重,太贵 ,超过了苏军承受极限。(苏军玩不起“精品战略”)

其实苏联自成功的IS-2后推出的另一款比较成熟并大量投产的IS战车还是50年代的IS-8(T-10)

T-10是IS系列的终结版,它只有51.5吨重,采用火炮为122毫米L55,车体前装甲厚120毫米,炮塔前甲厚200毫米,750马力发动机,车速53千米。

也许从单车性能来看,T-10不如IS-7,但成熟可靠的技术使它最终击败了变态的怪物IS-7而和T-54/55一道成为苏军新一代的主力战车。苏联人心中比谁都清楚——“天下无敌”的怪物IS-7就和德国的“老鼠”一样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走上战场。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09
E-100这个大怪物可算是E系列战车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型号了,关于它的介绍很多,我就只来简单讲一下好了。大家可别看走了眼,E-100只是E系列中的“异类”,大家对它不用太在意,真正要留意的还是E-50和E-75。

德国在1943以后制定了生产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坦克的方案,E系列坦克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E系列坦克包括E5,E10,E25,E50,E75,E100这些型号。其中投入研制力量最多的就是E-100超重型坦克。
  
E-100的研制工作是从1943年6月开始的,由阿道拉公司负责研制。在1944年,因为要集中力量研制“鼠”式坦克,希特勒下达了停止研制E-1OO坦克的命令。这样一来,E-100超重型坦克就流产于样车研制阶段,工厂仅生产出样车的车体部分。1945年,这辆样车的车体落入盟军手中,1945年6月被转送到英国。
  
预计的E-100坦克战斗全重140t,乘员6人。战斗室特别大,火力强大,防护力超群。动力装置后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悬挂装置为外置筒式螺旋弹簧式悬挂装置。负重轮的排列型式,也采用了二战期间德国坦克上惯用的交替排列式。在E-100样车的研制阶段,炮塔没有制造出来,所以,仅安装了一个同等重量的假炮塔来进行试验。主要武器是一门KWK型150mm火炮或174mm火炮,但最后似乎准备选用128mm火炮。另外,E-100坦克的各部位装甲厚度也十分可观。二战期间的反坦克武器很难击穿。它的动力装置为HL234型水冷汽油机,它的履带宽度达到了1020mm。
  
和“鼠”式坦克一样,E-100坦克的致命弱点在于它极差的机动性,所以即使E-100超重型坦克被制造出来,也是没有什么作为的。

德国战争后期其实已经放弃了“老鼠”和E-100这两种变态战车的开发,他们已经明白这两种其实是出自老希和保时捷博士个人幻想的“无敌战车”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而且在战场也达不到1+1=2的战术效果。与其耗费资源到不如加紧研究先进而又实用的E-50/E-75更合算,德国人这样做还是很明智的。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10
下面这些E-100的性能数据是西方网站上找到的,比国内资料要详细。

E-100的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 137790kg 137.8ton
  
车长 10.27m(炮向前) 8.70m(仅车体)
  
车宽 4.48m  

车高 3.32m(战斗高度) 3.29m(运输高度)

引擎 Maybach HL 234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8-40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20 km  

乘员 5-6人
  
火力装备 128mm KwK 44 L/55 ; 150mm KwK 44 L/38 ;170mm KwK 44 & 75mm KwK 44 L/36.5 ; 1x7.92mm MG34  

弹药 128mm:?发 ; 75mm:?发 ; 7.92mm:?发  

装甲 40-240mm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13
二战德国的战场怪兽—虎王坦克(酷图多多!)  
虎王坦克是德国二战期间最令人恐惧的一种重型坦克。它的称呼为:虎II”/“虎王”,德军编号有:Sd.Kfz.182、Panzerkampfwagen VI K&ouml;;nigstiger、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PzKpfw VI“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战结束,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虎王”重型坦克将威力强大的火炮和盟军坦克、反坦克炮几乎无法射穿的装甲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产生了这么一个战场上的可怕怪物。


国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最早开始于1937年,由德国的武器军备发展局提出,并将新型重型坦克的具体性能要求下发给德国的四家公司,他们是:戴姆勒`奔驰公司、亨舍尔公司、MAN公司、波尔舍(保时捷)公司。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新式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正式起步。在此次会议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要求:具有强大的击穿敌人坦克的火力,敌人坦克无法击穿的厚实的防护装甲,最大速度不低于40公里/小时。这次会议的决定发展了德国二战期间两种重型坦克,它们分别是虎1和虎王(虎2)。由于虎1在战场上的成功,导致了虎王的发展进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种新的替代虎1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才真正开始。

尽管人们认为虎王(虎2)是虎1的继承和替代,但是实际上虎王和虎1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虎王的设计初衷是考虑装上大威力、可靠性高的坦克炮,在虎1的88毫米L56倍口径坦克炮的基础上,德国人发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径的坦克炮。虎王坦克的设计最终由德国的两家公司:位于德国卡塞尔(德国东部城市)的亨舍尔公司和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德国西南部城市,巴登-符腾堡州首府)的波尔舍(保时捷)公司来竞争。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两种设计方案。

波尔舍和亨舍尔公司被责成着手研制新的重型坦克。波尔舍公司提供了两个基于以前的VK 4501(P)样车的方案,并定名为VK4502(P)。第一种方案是将炮塔安装在车体中央;另一种方案则是炮塔置后,发动机置中(就和现在的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差不多)。两个方案使用相同的底盘和车体以及其他部件,发动机都采用VK4501(P)样车的汽油发动机(电传动)。两种方案极度相似,除了炮塔的位置以及一些机械部件的区别。不过由于最终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波尔舍这两种设计都只制造了木制模型。 亨舍尔公司有两种方案:VK4502(H)和VK4503(H),其中VK4502(H)方案是以“虎”I式坦克为基础改进而成的,算得上是“继承性强,改进处少”。德国陆军兵器局第6科负责审查这些方案,VK4502(H)方案首先遭淘汰。不过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进展极快,最终其VK4503(H)方案被选中进入生产。这个方案采用了大量和“黑豹”、“黑豹”II坦克相同的部件以标准化坦克生产,根据1943年2月德国陆军兵器局的命令,亨舍尔的VK4503(H)设计和“虎”I式坦克完全不同,其更象“黑豹”坦克的扩大版。1943年10月20日,一辆木制的亨舍尔设计的“虎”II重型坦克模型在东普鲁士阿亚茨给希特勒做审查。德国准备从1943年12月起在位于卡塞尔的亨舍尔工厂制造三种样车型号的“虎”II重型坦克。从1944年1月到1945年3月,一共制造了489辆“虎”II重型坦克(三种样车-V1、V2、V3),其中1943年12月制造了12辆,1944年1月到12月制造了377辆,1945年1月到3月制造了100辆,生产了四个序列(420500、420530、420590、420680,底盘编号为280001-280489),比原定的1500辆的生产计划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因为盟军轰炸了亨舍尔在卡塞尔地区的工厂以及“虎”II重型坦克生产一辆所耗费的原材料和工时相当多。

首批的50辆“虎”II重型坦克(包括样车在内)装备了波尔舍公司设计的炮塔(魏格曼公司制造)。晚期的则安装了亨舍尔公司设计的炮塔(克虏伯公司制造)。两种炮塔都安装在车体中央。波尔舍炮塔是从最初的VK4502(P)原型坦克(基于VK4501(P)样车的设计)上发展来的。尽管这个设计本身没有被接受,不过炮塔的设计却被接受了并安装在亨舍尔设计的“虎王”重型坦克上。波尔舍型炮塔装备一门单节88mm火炮,而亨舍尔的炮塔上装备的是双节式88mm火炮(从1944年5月开始)。波尔舍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携弹80发,亨舍尔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则为86发。75%的弹药存储在车体内侧面,另外的25%弹药则存储在炮塔后部。此外,用于本车防御和对空射击的3挺MG34/MG42型7.92mm机枪则配弹5850发。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14
虎王的致命獠牙--88毫米火炮
克虏伯公司也设计一种炮塔来装在亨舍尔公司和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的两种不同的坦克底盘上,克虏伯公司的这种炮塔设计编号为:P-2 Turm。P-2 Turm炮塔的前装甲为100毫米厚,具有60度的倾斜角度,顶装甲为40毫米,炮塔内有宽敞的空间,能携带16发炮弹。一种新的设计为混合型的设计,混合性设计的虎王乃是一种过度的型号。克虏伯公司大约生产了50个这样的炮塔。50个P-2 Turm型炮塔安装在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生产的底盘上。这种新的炮塔被命名为:Serien Turm
亨舍尔公司设计的炮塔前装甲厚度为180毫米,81度倾斜角,侧面装甲的倾斜角度被修改为69度,修改倾斜角度后的炮塔能够多携带22发炮弹。

波尔舍型炮塔的防盾呈弯曲状,车长指挥塔位于炮塔左侧。由于火炮防盾弯曲形状会导致一些机械问题,1943年12月,亨舍尔公司受命设计一个新炮塔作为以后的标准炮塔。亨舍尔型炮塔的车长指挥塔比较平,不象波尔舍的呈突出状,火炮防盾为“猪头式”。亨舍尔炮塔也被称为克虏伯型炮塔。最后,虎王的生产型,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的生产型号为战斗全重为68.5吨,亨舍尔公司公司的生产型号为69.8吨。

“虎王”重型坦克发动机采用了马巴赫公司的HL 230 P30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700hp(“黑豹”坦克采用也是这个),其传动装置为马巴赫公司的“奥尔瓦”401216B型机械式变速箱,有8个前进档和4个倒档,此外,还安装了亨舍尔公司的L 801型机械操纵系统。行动装置包括双扭杆独立式弹簧悬挂装置,和液力减振器,车体每侧有9个直径800mm的负重轮,负重轮分两排,交错排列。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每条履带有92块履带板组成。这一套装置使其能做原地旋转动作。“虎王”重型坦克装备两种履带,用于铁路运输的660mm窄履带以及更宽的800mm战斗履带,使用极为不便。“虎王”重型坦克由于全重以及耗油量太大,其机动性相当差。最大公路速度为35-38km/h,越野最大速度则更差只有17km/h。这些成为“虎王”重型坦克的重大弱点。一辆“虎王”重型坦克每行驶100km要消耗500公升油料,而它能携带的油料也不过是860公升,所以其最大公路行程只有110-120km,越野最大行程为80km。而且为了维持其战斗力需要不时进行修理。

“虎王”重型坦克安装了一门精确的88mm KwK 43 L71型坦克炮,该88mm炮的71倍径身管长为6.3m,最大有效射程为10km,装有炮口制退器,其使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最初“虎王”重型坦克安装的是双目TZF 9b/1型观瞄镜,后来换装为单目TZF 9d型观瞄镜。火炮射界为+17度到-8度。炮弹重为20kg,所以其射速较慢。这门88mm火炮能在3500m的距离上击毁“谢尔曼”、“克伦威尔”以及T-34/85坦克,这个射击距离远于苏军和盟军坦克的射程。其自身装甲厚实,即使在近距离,也只有很少的武器能真正摧毁它的正面装甲。至今没有任何记录或者照片能看到“虎王”重型坦克在战斗中被击穿正面装甲。它的侧面装甲相对盟军的坦克(T-34/85、JS-2和“荧火虫”)来说还是能摧毁的。

“虎王”重型坦克的变型车不是很多,主要有修理坦克、“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Grille 17/21/30/42自行火炮(样车)、280mm重型火炮运输车(样车)。1944年11月,魏格曼公司将20辆“虎王”重型坦克改装为指挥坦克,加装了无线电设备,其中使用了两种型号的无线电台:FuG8型和FuG7型。首辆指挥坦克在1945年2/3月开始服役。两种指挥坦克的携弹量都为63发(32发穿甲弹和31发高爆弹)。1944年后期,克虏伯公司建议为“虎王”重型坦克换装105mm KwK L/68型火炮,最终没有实现。1944年12月,亨舍尔提出一种33t重的轻型“虎”II式坦克设计。发动机依然采用“虎王”坦克的马巴赫HL 230 P30型发动机。其前部装甲采样倾斜式,厚度为80mm,侧面装甲则为新式的160mm的水平式装甲。安装一门克虏伯设计的100mm PWK型火炮,该火炮可以击穿200mm装甲。不过这种设想也仅仅停留在图纸阶段。同时,德国也对“虎王”重型坦克的炮塔和车体做过很多改进,比如在炮塔上安装测距仪,重新设计其后部底板等,不过这些都没有真正应用在“虎王”重型坦克上。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14
布达佩斯战役中的虎王。在城堡山的第503重装甲营的"虎王"式重型坦克,这个营在10月14日从德国调往布达佩斯,并在15日参加了德军袭击布达皇宫的行动。(后来该营在10月底被派往布达佩斯东南凯奇凯梅特和索尔诺克之间与德国第24装甲师抵抗第2乌克兰方面军对布达佩斯的第一次进攻,失败后又于12月转往塞克什白堡抵御第3乌克兰方面军向西北发动的攻势,12月21日被改名为"统帅堂"重装甲营--schwere Panzer Abteilung. "Feldherrnhalle")

“虎王”重型坦克被配属在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的重装甲营。大多数是配属给国防军部队,大约150辆配属于党卫军部队。1944年2月,国防军和党卫军部队重装甲营都接受到了“虎王”重型坦克。最早制造的5辆“虎王”重型坦克被隶属在德军“李尔”装甲师下(第316无线电技术装甲连),不过没有用于战斗。“虎王”重型坦克首次参战是在1944年5月明斯克附近,接着装备“虎王”重型坦克第501重装甲营在1944年7月波兰桑多米亚兹地区作战。第503重装甲营在诺曼底战役中只有两个连装备了“虎王”重型坦克(波尔舍型炮塔),严重的机械问题导致在1944年8月底,这些“虎王”重型坦克全部损失了。而1944年,第506重装甲营的“虎王”重型坦克参加了在荷兰进行的阿纳姆战役(“市场.花园”行动)。据资料记载,有150辆左右的“虎王”重型坦克参加了阿登战役,党卫军第501重装甲营(隶属于“佩普”战斗群)就有一些。东线,“虎王”重型坦克参与了1944/45年在匈牙利以及波兰中部的战斗。“虎王”重型坦克在两线都参与作战,在有经验的乘员操纵下,它是一件令敌人害怕的大威力武器。1945年4/5月,“虎王”重型坦克最后参加了柏林的防御作战。一辆隶属于第503重装甲营的“虎王”重型坦克在1945年5月10日被其乘员自毁,这也是德国在战争中最后一辆被摧毁的坦克(注:德国是在5/9日正式投降的)。

德国对比苏联的T-34/85以及JS-2坦克,最后在1944年3月23日得出结论:““虎王”重型坦克远优于T-34-85及JS-122坦克。”总的来说,“虎王”重型坦克和“虎”式坦克、“象”式重坦克歼击歼击车一样,都拥有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防护,致命弱点都是机动性太差。而且“虎王”重型坦克生产的数量很少,其对整个战争的形势起不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更无法去挽救第三帝国必然灭亡的命运。就技术和战场表现来说,“虎王”坦克仍不失为一种令人生畏的坦克。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Sdkfz 182)性能参数:

其他设计:King Tiger, Tiger II, Royal Tiger, Konigstiger
类型:重型坦克
制造商: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
样车:VK4503 (H)
产量: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包括各种类型在内485辆
人员编制:5人
重量:68.5吨(波尔舍(保时捷)公司)
重量:69.8吨(亨舍尔公司公司)
车高:3.09米
车长:7.62米(不含炮管)
车长:10.28米(含炮管)

车宽:3.66米(不带裙板)
车宽:3.76米(带裙板)
发动机:V12 Maybach HL 230 P30 (700hp)
变速箱:Maybach OLVAR EG 40 12 16 B(8个前进档、4个倒档)
公路最大速度:35—38公里/小时
越野最大速度:17公里/小时
公路最大行程:110公里
越野最大行程:80公里
无线电台:FuG 5型
坦克主炮:88毫米 KwK 43 L71倍口径坦克炮
辅助武器:3挺机枪,分别是1挺炮塔外部的 MG 7.92毫米机枪、1挺同轴MG 7.92毫米机枪、1挺指挥仓盖上的MG 7.92毫米机枪
弹药:88毫米炮弹80发(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的炮塔)
弹药:88毫米炮弹86发(亨舍尔公司公司的炮塔)
弹药:7.92毫米机枪弹5850发
观瞄具:TZF 9b,后期型号为TZF 9d

虎王坦克的装甲列表:

装甲(毫米/倾斜角度)=前装甲=侧装甲=后装甲=顶装甲

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的炮塔=100毫米/曲面设计=80毫米/30度=80毫米/30度=40毫米/77度或40毫米/90度

亨舍尔公司公司的炮塔=180毫米/9度=80毫米/21度=80毫米/21度=40毫米/78度或40毫米/90度
混合型的炮塔=150毫米/50度=80毫米/25度=不详=40毫米/90度  

Hull型炮塔=100毫米/50度=80毫米/0度=80毫米/0度=25—40毫米/90度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14

作者: norther    时间: 2007-11-8 11:15
我SHIT,亏得没成功啊!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23
苏联的277、278、279及770工程  
1958年,科京设计局在T-10M和ИС-7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炮塔更大,采用圆滑外形铸造车首(有点象M-48坦克)的277工程重型坦克。277工程坦克乘员4人,车体为全铸造式,战斗全重55吨,增加了1对负重轮和1对拖带轮,在第1、2、7、8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震器。它的炮塔为液压驱动,主武器是1门威力强大的M65 130毫米火炮,有辅助输弹系统,备弹35发(一说26发),弹种为穿甲弹和榴弹,射速3-4发/分。130毫米穿甲弹丸重30.7千克,初速10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8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M65火炮有“雷暴”双向稳定器,炮长拥有一具ТПД-2С测距仪。火炮的右侧有一个红外大灯,通过连杆装置随动于火炮。车长指挥塔上有1个小一些的红外探照灯。炮长有一具ТПН 夜间瞄准具。最值得注意的是,277工程坦克装备了炮长三向稳定瞄准器。和双向稳定瞄准具相比,三向稳定瞄准具在倾斜方向也进行了稳定。但这样以来,大大增加了稳定器的技术难度和成本,降低了它的可靠性。况且在倾斜方向实施稳定的意义也不太大,在后续的苏联坦克和世界其他各国研制的坦克,都没有采用三向稳定的瞄准具。277的炮塔也被安装在279工程重型坦克上。277工程的副武器是1挺14.5毫米КПВТ并列机枪。277工程的发动机为1台功率强大的海军船用M85012缸V型机械增压柴油机,功率为1090马力(800千瓦),动力传动装置则和T-10M的类似。277工程还配备有三防系统,灭火装置和潜渡装置。277工程坦克于1958年生产了2辆样车。

试验中的“277工程”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23
工程研制成功后,科京和克里莫夫(二战设计雅克系列飞机发动机的家伙)合作,在277上安装了ГТД-1燃气轮机,功率1000马力。详情和具体试验结果不详,不过想必不甚理想。以后苏联试制的ГТД-3只有350马力。应该怀念的是,278工程是科京牵头设计的最后一种重型坦克,也是第一种装备燃气轮机的苏联坦克。

279工程重型坦克
279工程重型坦克的总设计师是Л·С·托洛亚诺夫,当然它的开发工作仍然是在科京局的名义下进行的,从它的代号就可以看出来(科京局2XX)。这家伙的主要目的是在核条件下作战。1958年,设计工作全面开始。

279工程最耀眼的地方是它的4条履带、可调节液气悬挂、液力机械传动装置。为了缩短研制周期,279照搬了277的炮塔,火力方面和279一样。由于没有合适的发动机,279也选用了2ДГ-8М 16缸V型4冲程机械增压柴油机,功率1000马力。279装备了单功率流的液力传动装置,3自由度变速箱和2级转向行星排。由于采用了液力变矩器,279的档位和以前的苏联重型坦克相比少了许多,只有有3个前进挡和2个倒档,而且2个高速档还是自动变速的。279的行走装置则非常复杂,4条履带、4个主动轮、4个诱导轮、24个负重轮和12个拖带轮。但是由于苏联坦克设计师的不懈努力,279工程的行走装置居然比2条履带的T-10M还要轻0.5吨。由于采用了4条履带,279工程的单位压力小的惊人,只有0.6千克力/平方厘米,是所有重型坦克中单位压力最小的。这样279工程在泥泞路面和积雪地域具有极佳的通过性能。可调节液气悬挂可以使坦克在核爆来临时整车可以象螃蟹一样趴在地上以使自己不至于倾覆,液压油则由主油箱供应。279工程的防护性能极为出色,车体分为4个装甲隔舱,车首前上装甲厚192毫米,倾角60度,将近T-10M重型坦克的2倍;侧面装甲厚182毫米,倾角60度,比T-54/55坦克的正面装甲还要厚的多;炮塔前装甲305毫米,倾角30度,这可能是坦克安装的最厚的均制钢装甲板。这在当时是可以毫不在乎的面对一切反坦克火力的。当然作为要在核条件下作战的坦克,279工程具备完善的三防系统。279工程还装备了潜渡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战斗室加温系统等特殊设备。

单从数据上279工程无疑是1款极具魅力且性能出类拔萃的坦克。但事实却不是这样,1959年279工程在库宾卡进行了全面试验。在试验中,279的缺点暴露无缺:战斗全重达60吨(注意!这一点在苏联坦克的定型中非常重要!);动力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可靠性不能让人满意;行走装置过于复杂,零件是其他坦克的2倍,乘员的保障工作负担太大;维护更换内侧负重轮和履带非常麻烦;良好的防弹和抗风暴外形使乘员的上下车以及弹药的补充都变的很不安全;最后279工程太贵了。
既然有了这么多理由,那么放弃279是很合情合理的了。279工程不符合苏联的坦克哲学的设计制导思想注定了它被抛弃的命运。

技术数据
战斗全重 60吨
乘员 4人

全长(炮向前) 10238毫米
宽 3400毫米
高 2475毫米

主武器 1门M-65 130毫米炮
弹药奇数40发
辅助武器 1挺КПВТ 14.5毫米并列机枪
弹药基数300发

装甲防护
车首前上装甲 192毫米 倾角60度
车体侧面 182毫米 倾角45度
炮塔正面 305毫米 倾角30度
1台2ДГ-8М柴油机
功率1000马力  

试验中的“279工程”,这时的悬挂装置使车身达到最高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23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24
几乎在279工程项目开始的同时,车里雅宾斯克的П·П·伊萨科夫(Исаков)开始了自己的尝试。1958年,他设计的770工程重型坦克问世了。

由于277工程的炮塔过于完美(科京还是有些本事的嘛),770工程的炮塔也是在277的炮塔基础上梢加改进制成的。伊萨科夫对770工程的半装填机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个炮弹取弹箱。弹箱内可以容纳18发炮弹及其装药,射速可达5-7发/分。这个射速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而炮塔前部为了容纳弹箱加宽了。770工程装1台功率为1000马力的ДТН-10 10缸水冷4冲程柴油机。动力传动系统则是更先进的双流功率液力传动装置!这意味了770工程甚至可以进行中枢转向,这在以前的苏联坦克上是从来没有过的。770行星变速箱有4个档位,3前1倒。它的操作装置是一个类似摩托车的驾驶杆(和M-1比较象?),和以往苏联的双杆机械式操纵系统简直是天壤之别。液压助力的驾驶杆极大的减轻了驾驶员的操作负担。770工程采用的大直径内挂胶负重轮,每侧6个,没有拖带轮。履带也是挂胶式的。悬挂系统和279工程一样,也是液气式。770工程的防护和279相比更实用些:车首前上装甲138毫米,倾角60度;侧面上部105毫米’炮塔正面290毫米,倾角30度。这样苏联的122毫米火炮即使在200米距离也无法击穿770工程的正面装甲。770工程同样装备了潜渡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战斗室加温系统等特殊设备。

770工程在国家试验中表现出色,它轻松的达到了设计目的,性能大大超出军方的想象。车里雅宾斯克工厂已经做好了试生产的准备。但是赫鲁晓夫并不喜欢它,770和以上的那些家伙们一样下马了。今天在库宾卡博物馆,我们还可以看到770工程预生产型的样车。

技术数据
战斗全重 55吨
乘员 4人

全长(炮向前) 11333毫米
车体长 7280毫米
宽 3400毫米
高 2420毫米

主武器 1门M-64 130毫米炮
弹药奇数26发
辅助武器 1挺КПВТ 14.5毫米并列机枪
弹药基数250发

装甲防护
炮塔正面 290毫米 倾角30度
车首前上装甲 138毫米 倾角60度
车体侧面 105毫米


1台ДТН-10 柴油机
功率1000马力
最大公路速度 55千米/小时
最大公路行程 300千米
过垂直墙高 1米

最大爬坡度 35度
单位压力 0.795千克力/平方厘米
电台 Р-113

试验中的“770工程”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26
新型超级巨炮。德国著名的的克虏伯兵工厂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经过7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一种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尽管设计师把它命名为古斯塔夫·格拉持火炮,但德国炮兵更喜欢叫它“大多拉”炮。“大多拉”除了在身管长度和射程不如“巴黎大炮”外,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全炮约长43米、宽7米、高11米、重1350吨,几乎是“巴黎大炮”的两倍。炮弹也大得惊人,其中榴弹丸重4.81吨。另一种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弹丸则重达7.1吨,内装200公斤炸药。据说它的威力足以击穿 3公里以外厚度为850毫米的混凝土墙。不过,由于个头太大,“大多拉”的运输、操作、保障都极为不便,这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实战能力。仅就运输而言,需要首先把各部件卸下来分别装车,运炮车与两层楼的楼房相当。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车皮。而且,由于炮身过宽,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要专门铺设特制的轨道。到达发射阵地后,还需要借助巨大的吊车将各部件安装在炮架上。仅安装好这门巨炮,就需要大约1500人整整忙活3个星期。1942年4 月,德军进攻克里米亚受挫,德军高层遂决定把“大多拉”派上战场。从6月7日起,“ 大多拉”火炮向久攻不下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射了48发巨型炮弹。其中有一发击毁了埋在岩石下数米深的一个巨型弹药库。尽管“大多拉”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与人们对它的期望相差很远,与制造它的成本更是不成比例。后来,“大多拉”又连续参加了进攻斯大林格勒及莫洛托夫城的作战,但也没有建立什么特殊功勋。二战结束时,“大多拉”炮成为苏联红军的战利品,以后又被运到盟军占领区,成为盟军研究巨炮的样品。最后,这座空前绝后的超级巨炮被盟军拆解,结束了它短暂而奇特的—生。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27
要求他们设计出一种“可以穿透一米厚的钢、7米厚的混凝土、30米深泥土的超级炮弹”,德国弗里德里奇·克鲁普军火公司的武器专家们随即向希特勒呈献上了“古斯塔夫巨炮”———这是有史以来制造过的最大的大炮,包括运输车在内,它重达1344吨,整门大炮有4层楼高、20英尺宽、140 英尺长,可以发射4.6米长的炮弹,射程达48公里,炮弹发射频率为15分钟一枚,“古斯塔夫巨炮”直径近1米宽的炮膛可以容纳两发炮弹,一发10584 磅重的高性能炸药弹和一发16540磅重的混凝土穿刺弹。 Krupp兵工厂的设计师们光安装它就用了25火车车皮的器材和2000个劳动力,用了42天的时间才安装完成。这种武器恐怕是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门火炮有1400人服役,他们由一名资格非常高的军官指挥。操作“古斯塔夫巨炮”简直是后勤部门的梦魇,因为需要500名士兵一起合作,才能搬运和移动这个“超级怪兽”,并向敌人发射出致命的炮弹。 Zq8-要找到一个值得“古斯塔夫巨炮”炮击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一般的城市是不足以成为其炮击目标的,只有那种堡垒遍布的城市才值得“古斯塔夫巨炮”出马。最终原苏联的港口塞瓦斯托波尔被确定为炮击目标。运输“古斯塔夫巨炮”也是个非常大的难题,运输过程中光保卫它就动用了大批防空炮和两个连的警卫队。炮击时“古斯塔夫巨炮”由一架Fieseler Storch飞机为它定位,最高炮弹发射频率为15分钟一枚,即使这样,每天最多也才能发射14枚炮弹。“古斯塔夫巨炮”在离塞瓦斯托波尔25公里的地方炮轰了13天,随着一个一个的堡垒被“古斯塔夫巨炮”击得粉碎,塞瓦斯托波尔也被德军占领。 LW5
“古斯塔夫巨炮”共向塞瓦斯托波尔市发射了300枚炮弹,1944年,它又在波兰华沙发射了另外30枚炮弹,此后它再也没有被使用过。由于它实在太过笨重,运送起来相当麻烦,况且很容易成为敌方空军轰炸的目标,这个“超级怪兽”最后并没有让濒临灭亡的纳粹帝国起死回生,相反自己却在一次战斗中成了美军的战利品,美军士兵随后就将这枚“超级大炮”敲成了废铁。 p
作者: salamander007    时间: 2007-11-8 11:27
好帖啊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28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29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30

作者: salamander007    时间: 2007-11-8 11:31
原帖由 汽车人出发 于 2007-11-8 11:30 发表


这个图到底是多拉还是K12E????
作者: salamander007    时间: 2007-11-8 11:32
还有,麻烦这位哥哥发个"莱茵之女"导弹的图嘛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36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38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38
突击虎”式自行火炮的设计思想源自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残酷巷战。苏军利用断壁残垣的地利给予德军重大杀伤,而普通火力很难有效杀伤其中的目标。受此教训,德国急需为参加巷战的重装步兵配置足以杀伤结构复杂建筑内敌人的火力支援车辆。起初构想为“突击虎”装备210毫米榴弹炮,但当时这种火炮并未制造出来。1944年8月12日,“突击虎”式自行火炮被运输到波兰参加镇压华沙起义的行动,这是它第一次在战场上亮相。“突击虎”能用一发火箭弹摧毁任何建筑或者其它目标,有报告称其一发火箭弹彻底击毁了美军3辆M4“谢尔曼”式坦克——威力超过了重型轰炸机!“突击虎”重达65吨,装备一门380mm  
   Stu M RW61 L/5.4臼炮。“突击虎”式自行火炮虽然威力强大,但出现时间过晚已无法影响战争历程,在整个二战中一共生产了18辆。
主要性能  
  
  自重: 65000 kg  
  全长: 6.28m  
  车高: 2.85m(无起重机)
  3.45m(有起重机)  
  车宽: 3.57m  
  武器: 380mm Stu M RW61 L/5.4 臼炮
  1门 7.92 MG34 机枪  
  主炮口径: 380毫米(14发/门)  
  车体装甲: 25~150毫米  
  发动机: Maybach HL 230 P45/12缸/700马力  
  路上最大时速: 36公里/小时  
  越野最大时速: 12公里/小时  
  路上最大行程: 100公里  
  越野最大行程: 60公里  
  乘员: 5人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45
M26“潘兴”坦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装备美国陆军的重型坦克,专为对付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而设计,美国人于1943年4月开始改造搭载90毫米炮的T26新型重型坦克。后来的M26就是T26的改良型T26E3,这种车型勉强在二战结束前服役,1945年1月投入实战20辆。同时,为了抵抗德军神秘的“虎王”重型坦克,又急忙试制出在T26E3的基础上搭配长身管90毫米炮的T26E4,并于1945年3月投入了实战。比起高大的M4“谢尔曼”系列坦克,其低平而良好的防弹车形更具现代色彩,它的主炮威力和装甲厚度比起以往所有的美国坦克,都有飞跃性提高。M26“潘兴”由于服役晚,在二战中未发挥其作用,真正的活跃表现却是在朝鲜战争与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较量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以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数量优势来对付德国坦克的质量优势,但美国人并不甘心坦克技术上的劣势,于1942年,即研制出第一辆重型坦克T1E2,后来在该坦克的基础上又发展成M6重型坦克。该坦克的性能虽然优于德国的“黑豹”中型坦克,但却赶不上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为了改变M6重型坦克的劣势,美国发展了两种坦克,一种是T25,一种T26。这两种坦克都采用新型的T7式90mm火炮。其中T26得到了优先发展,其试验型有T26E1、T26E2和T26E3三种型号。其中T26E1为实验型;T26E2装一门105mm榴弹炮,后来又发展为M45中型坦克;T26E3在欧洲通过了实战的考验,于1945年1月定型生产,称为M26重型坦克,以美国名将“铁锤”约翰.J.潘兴将军命名。该坦克开始时是作为重型坦克定型的,到了1946年5月改划为中型坦克类。

   M26坦克为传统的炮塔式坦克,车内由前至后分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发动机室。该车有乘员5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和副驾驶员。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副驾驶员(兼前机**)位于右侧,他们的上方各有一扇可向外开启的舱门,门上有一具潜望镜。炮塔位于车体中部稍靠前,为了使火炮身管保持平衡,炮塔尾部向后突出。车长在炮塔内右侧,炮手和装填手在左侧。指挥塔位于炮塔顶部右侧。炮塔顶部装有一挺高射机枪,炮塔正面中央装有一门火炮,火炮左侧有一挺并列机枪。

   潘兴”装载的发动机是由福特公司开发的GAF型V形8缸液冷汽油发动机,输出功率为368千瓦,在转速2600r/min时,功率为500hp。该发动机的可靠性得到很高评价,被认为是装甲车的标准发动机,发动机因采用一种新型双室汽化器而降低了高度。其公路速度为48.3千米/小时,越野速度也达到20千米/小时以上。公路行程达到200千米,“潘兴”的机动能力较德国“虎王”强很多。  

   传动装置为液力机械式,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安装有液力变矩器,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动变矩,减少换档次数,从而可减轻驾驶员的工作。行星变速箱只有3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操纵装置采用了一根既能变速又能转向的操纵杆,故容易操纵。行动装置采用独立扭杆悬挂装置和液压减振器,第1、2、4和6负重轮处均装有减振器。第1负重轮平衡肘和诱导轮曲臂之间装有补偿机构,用以自动调整履带松紧度。其动力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后部。传动装置由行星减速器、液力变矩器、行星变速箱、双差速转向机构和单级齿轮式侧减速器等组成。传动装置的部件(侧减速器除外)都装在一个箱体内,该箱体与发动机曲轴箱固定在一起。行动装置每侧面有6个双轮缘负重轮和5个托带轮,履带裙板由4小块组成,仅遮住托带轮的上部。履带为金属-橡胶结构,履带宽为609mm或584mm。M26坦克的车体为焊接结构,其侧面、顶部和底部都是轧制钢板的,而前面、后面及炮塔则是铸造的。车体前上装甲板厚120mm,前下装甲板厚76mm;侧装甲板前部厚76mm,后部厚51mm;后面上装甲板厚51mm,下装甲板厚19mm。炮塔前装甲板厚102mm,侧面和后部装甲板厚76mm,防盾厚114mm。车内设有专用加温器,供驾驶室和战斗室的乘员取暖。

   “潘兴”T26E3的主炮为90毫米M3型坦克炮,T26E4为90毫米T15E2型坦克炮。两者都是美军90毫米高射炮的改造产物,这与德国坦克炮发展思路相似,起因无非是高射炮具有与坦克炮同样的高初速特征。M3炮身长50倍口径,T15E2炮身长70倍口径。如同德国的“虎”式装载56倍口径的KwK36,而“虎王”装载71倍口径的KwK43,“潘兴”火炮配用曳光被帽穿甲弹、曳光高速穿甲弹、曳光穿甲弹和曳光榴弹。弹药基数70发。其中被帽穿甲弹的弹丸重11kg,在914m距离上的穿甲厚度为122mm,在1829m距离上的穿甲厚度为106mm。高速穿甲弹的弹丸重7.6kg。914m距离上的穿甲厚度为199mm,1829m距离上的穿甲厚度为156mm。火炮射速为8发/分。比较双方的攻击力,若“虎”式KwK43和“潘兴”的M3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弹的话,KwK43处于优势;都使用高速穿甲弹则不相上下。KwK43和T15E2相比,若都使用通常的穿甲弹,KwK43处于优势,使用高速穿甲弹则T15E2处于优势,但高速穿甲弹的弹芯需要金属钨做原材料,德国无此矿产,所以很少配发部队。但美军却大量装备,并特别强调:如果遇到德国的重型坦克,应大量使用高速穿甲弹火控装置包括炮塔的液压驱动装置和手操纵方向机、观瞄装置、象限仪和方位仪等。炮塔可由炮长或车长操纵,当车长发现重要目标需直接操纵炮塔时,炮长的操纵装置便自动切断。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52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1:53

作者: liangxiaozan    时间: 2007-11-8 12:02
开什么玩笑,1500吨的重量!!!!!!每一边3.6米宽的履带,如此重量和行驶阻力,不知道百公里油耗多少,恐怕每百公里要耗油3000—43000升!!!!!!!!这样后勤补给将会成为极大的问题。
而且,这样的坦克只能在野外行驶,任何道路和桥梁度承受不了这个重量的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2:21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2:22
2战时德国的坦克部队包括虎式、4号曾经和美国驱逐舰发生过炮战,最后德国坦克部队大败。

[ 本帖最后由 汽车人出发 于 2007-11-8 12:25 编辑 ]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2:28
坦克经典战例——小村血战---米歇尔·魏特曼  
米歇尔·魏特曼是德军头号坦克战王牌,从1939年参战以来,共击毁对方坦克和其它车辆132部。他以前很长时间都驾驶Sdkfz231 8轮侦察车和3号突击炮,培养出极强的近战技巧,以下所叙就是他一生最经典的一场战役——波卡基村之战。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2:32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2:33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2:34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2:35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2:38
[军备]地球军的超级坦克 陆上战列舰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2:39
四座战舰用主炮塔。均为三联装主炮。可以同时攻击四方的敌人。中间疑似飞机补给平台。可以为我方战斗机补充弹药和能量。可能还带有远程导弹发射井。



厚重的履带可以碾碎小型装甲单位。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2:42


左上角是超级坦克实战中的样子。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2:51


[ 本帖最后由 汽车人出发 于 2007-11-8 13:05 编辑 ]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3:22


[ 本帖最后由 汽车人出发 于 2007-11-8 13:24 编辑 ]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3:25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3:28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3:38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3:48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3:50

作者: 汽车人出发    时间: 2007-11-8 13:57





欢迎光临 越野e族论坛 (http://static.fblife.com/)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