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e族论坛
标题: 寻找汽车上消失的装备 [打印本页]
作者: ksj7341 时间: 2009-4-9 13:00
标题: 寻找汽车上消失的装备
怀旧是需要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时间。中国的汽车工业只有短短50年的发展时间,似乎现在还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但在世界这个大环境中,我们却也在经历着和其它国家一样的道路。
回首这汽车诞生后的百年,当初的很多设备已不见踪影,技术的更迭自不必说,单是满足使用的需求装备就已经翻天覆地,这种进步是汽车发展的客观规律,设计可以复古,可以轮回,但技术的发展却一直不可逆转。也许你看到这些汽车上的老装备时,会觉得幼稚可笑,会不理解,但他们确实见证了汽车工业发展的漫漫长河,那么现在,请你和我一样,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追寻在汽车上曾经有过、却已消失的装备吧。
1、木质车身
众所周知,第一辆汽车是以马车车身为基础制造出来的,所以木材是早期的汽车上必不可少的材料。由于制造工艺的落后,冲压技术尚未普及,汽车车身覆盖件就选择了可塑性很强的木材,我们可以看到,从汽车诞生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很多汽车车身骨架和车体都采用了木质结构。但很快人们发现木材易受潮、强度低、容易变形,而此时冲压和焊接工艺的进步使得钢铁慢慢取代木材,成为更经济耐用的材料,木制车身继而变成了一种装饰,并慢慢消失。
图为木材是早期的汽车上必不可少的材料
图为汽车里桃木内饰资料图片
遗迹:如今木材已经在车身外部消失,而转战到内饰。桃木内饰甚至一度成为高档车的标志。随着制造工艺水平的进步,木条装饰也逐渐在许多主流中级车上出现。
2、辐条轮毂
卡尔-本茨的第一辆汽车上使用的就是辐条轮毂,因为那个时候汽车的重量和速度都十分有限,胎面较窄的辐条轮毂已经能满足正常行驶。但随着汽车发动机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即使由原来的木制变成了钢质辐条,依然无法保证长时间行驶后轮圈的圆度,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轮圈的限制,胎面不能做得很宽,无法保证高速行驶是轮胎的抓地力,所以人们发明了更坚固的钢质轮圈,待铝合金技术普及之后,更轻更结实的铝合金轮圈被广泛应用于当代汽车上。
汽车上使用的辐条轮毂资料图片
图为辐条轮毂资料图片
图为辐条轮毂资料图片
图为铝合金轮圈资料图片
遗迹:更轻、更帅、更运动是铝圈得以继承辐条轮毂衣钵的理由。
作者: ksj7341 时间: 2009-4-9 13:06
3、防撞锥
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设计,我们从资料上也很难找到它的设计初衷,当汽车发展进入厢式阶段,宽大的电镀保险杠前面会有两个圆锥形的突起。当时人们对于汽车碰撞理论还没有深入地研究,可能设计师以为这样的设计会在碰撞时减小车身的损害而且更性感,类似于现在的防擦条。随着塑料保险杠的出现,这种不实用的东西很快消失了,即使保留下来的也只起到了装饰作用。用现在的眼光看,防撞锥对于碰撞时行人的伤害将是灾难性的。
图片,那个年代车辆的典型设计
图为汽车装饰-防撞锥图片
图为汽车装饰-防撞锥图片
4、白圈轮胎
如果你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汽车总动员》里“闪电小子”马昆最后换上的那套白圈轮胎应该还有印象吧。对于这个白圈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子午线轮胎发明之前,一般斜交轮胎胎壁的强度很难保证,爆胎事故时有发生,轮胎厂家开始生产一种胎壁较厚的轮胎,为了和普通轮胎区别,在胎壁上增加一层白色橡胶;另一种说法是抗氧化层,防止胎壁老化出现裂痕。不管怎么说,这是在斜交时代延长使用寿命的一种方法,当子午线轮胎出现之后,它也就正式寿终正寝了。
图为汽车白圈轮胎图片
图为汽车白圈轮胎图片
图为汽车白圈轮胎图片
遗迹:无
作者: 少年游 时间: 2009-4-9 13:11
好文。。学习。。沙发。。
作者: ksj7341 时间: 2009-4-9 13:14
5、摇把
这是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经历过的,学车的时候摇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吧。最早的汽车是没有起动电机的,每一次发动都要通过与曲轴连接的摇把发动汽车,所以那个时候的摇把都固定在发动机前方。后来的化油器汽车虽然装了启动马达,但在冷车状态下也会启动困难,这就需要外力介入,带动曲轴旋转,完成点火过程。
图为需要用摇把发动的老爷车
图为需要用摇把发动的老爷车
遗迹:知道为什标致车型编号中间都是0 么?它的起源就是在表示车系的首位数字和表示车型的尾数中间存在摇把孔的缘故。
6、立标
汽车标志绝对是汽车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既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也成为品牌的象征,以至于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汽车的前面都要竖一个象征自己品牌的标志。随着汽车安全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这种立标在碰撞时对行人的伤害很大,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碰撞法规,现在除了劳斯莱斯捷豹等高级轿车,几乎所有汽车上的立标都被取消。
图为汽车“立标”图片
遗迹:在宾利奔驰等众多车型身上,立标已经被拍平到发动机盖上。
7、可开启三角窗
说到三角窗,现代轿车上也都广泛采用,为的是避免前风挡玻璃过度倾斜带来的侧面盲区。但现在的三角窗都是固定的,不能开启。原来的汽车三角窗大多能手动开启,目的是起到通风的作用,在1960年的丰田世纪车上,出现了电动三角窗。当汽车空调和天窗出现后,车厢内的通风问题得到解决,三角窗也变成了鸡肋,完全丧失的通风功能。
图为汽车中可开启三角窗资料图片
图为汽车中可开启三角窗资料图片
遗迹:A 柱下方的三角窗在如今的以及小型掀背车上仍然非常常见,主要功能由通风变成了开阔视野视野。
[ 本帖最后由 ksj7341 于 2009-4-9 13:19 编辑 ]
作者: ksj7341 时间: 2009-4-9 13:28
8、对开车门
这种车门结构在老爷车上经常能看到,在老电影中,司机打开后门,领袖或者贵族从车里优雅的走出来。那时的设计主要考虑到后座乘客衣着繁琐,下车时后铰链车门没有遮挡,更从容。但这种结构使得车身B 柱过细,车身强度很难保证,而且行驶中也有被风吹开的危险。现在除了少数顶级豪华车之外,后门的开启方向都和前门一致了。
对开门的Mazda RX-8
对开门的MINI Clubman
遗迹:在历史悠久的品牌[url=http://auto.sina.com.cn/z/guochanche/index.shtml]新车[/url]里面,对开门仍然是标榜传统的怀旧元素之一。
9、木质或钢质仪表台
在塑料成型技术普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汽车内饰的材料是以金属和木材为主,从车门内饰板、方向盘到仪表台。金属内饰虽然结实耐用,又很显档次,但整个内饰面板需要很多块组合而成,工艺要求比较高,而且金属较木材重,无疑增加了发动机的负担,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人们开始用木质面板代替金属,但木材容易变形和不易加工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饰设计的发展。随着化工技术的发展,韧性好、耐腐蚀、强度高的塑料内饰开始普及,也逐渐被消费者接受。
图为钢质仪表台图片
图为木质仪表台图片
遗迹: 在塑料面板普及的今天,我们依旧能发现很多车的内饰采用了木材和金属作为点缀,增加内饰的档次,高档车用实木贴皮,国内一些低档车选择了带木纹的塑料面板,但看起来并不高档,有些画蛇添足。
10、软顶敞篷
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并没有顶篷,但这对于经常暴露在露天的汽车来说显然是不合理的,为了挡风遮雨,设计者开始在车身上支起支架,绷上了防雨的软篷。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可以折叠起来,变成敞篷车。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在车内的私密性和舒适感有了更高的要求,布质或皮质软篷的隔音效果和密封性都不好,逐渐有厂家开始探索可手动拆卸的硬顶,平时收纳于后备箱里。当汽车自动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由液压控制可分段折叠的硬顶敞篷车出现,通过相当复杂和严紧的机械结构,只需按动一个按钮,几十秒内整个顶篷就能完成开启动作。
图为软顶敞篷汽车
图为软顶敞篷汽车
遗迹:当然,现在我们依旧可以找到软顶的敞篷车,比如大众甲壳虫宝马Z4、MINI敞篷、名爵TF、保时捷等不多的车型,但出于安全的考虑,这种结构正慢慢被汽车厂家淘汰,毕竟人的生命要比标新立异的外形重要得多。
作者: ksj7341 时间: 2009-4-9 13:38
11、外置换档杆
这是在早期赛车上出现的一种奇怪的布置形式。早期的赛车车轮与车身相对独立,为了保证空气动力学特性,赛车车身往往被设计成瘦长的流线型,宽度只能够将将坐下一个人,这种车身形式为机械结构带来了很多难题,变速器就是其中之一。狭窄的车厢内再也容不下档把的位置,无奈之下,只好把它安装在车厢外部,但这样显然不利于赛车手操作,很快这种怪异的设计就被淘汰,如今的赛车变速器基本上都是半自动的,赛手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换档,相比于那时候的人,真是幸福多了。
图为早期的赛车资料照片
遗迹:无
12、气喇叭
很显然,这是汽车自马车演变而来的遗留物,随着汽车速度越来越快,为了提醒行人注意,必须有一个警示性的装备,以前在马车上使用的气喇叭是不错的选择,一般都装在风挡玻璃的旁边,便于司机使用,后来逐渐发展成方向盘中间金属盘,由气压震动喇叭中的簧片发出声音。汽车电子技术普及之后,各种单频和双频的喇叭开始应用于汽车上,声音也更加清脆,甚至各品牌都有自己特定的声音,也算是一种风格吧。
图为气喇叭资料
图为气喇叭资料
遗迹:无
13、复杂的仪表
当车载电脑、OBD没有诞生的时候,汽车仪表是唯一给司机提供车辆工作状态的指示,所以早期的汽车仪表相当复杂,除了速度表之外,电流表、油压表、油量表、水温表把仪表台占得满满当当,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要时刻关注这些仪表的数据,来判断发动机的工作情况。汽车速度越来越快,驾驶员需要集中精力判断前方路况,很难有闲暇顾及这么多仪表,所以汽车电子技术普及后,安培表、油压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警示灯,提醒驾驶者发动机工作状态。随着对驾驶感受的要求提高,以前不被重视的转速表开始出现在仪表台上,作为换档时机的参考。
图为汽车上消失的装备之复杂的仪表图片
复杂的仪表
遗迹: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仪表将逐渐消失,数字化仪表越来越普及,有些指示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出现,以前那种琳琅满目的布置将一去不返。
作者: ksj7341 时间: 2009-4-9 13:45
14、火箭式的尾翼
战后一段时间美国车的典型设计,只能说是跨界设计的体现,也可能是当时对火箭技术崇拜的结果,和防撞锥一样,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其他
在笔者整理资料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些曾经出现过但并不普及的装备,用现在的眼光看甚至有些荒唐,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最原始的导航
在GPS普及的今天,很难想象以前人们用什么方式导航,地图拿在手里不太方便,还是装在车上吧,需要的时候低头看一下就行了。
图为最原始的导航资料图片
后排化妆镜
这是之前我们报道过的丰田世纪轿车后排的装备,在后座中央扶手箱里有一个可折叠的化妆镜,需要时可以翻折出来化化妆,真不知道是这样方便还是随身带几个镜子方便。
图为后排化妆镜资料图片
单辐方向盘
法国人真是敢想敢为,居然在几十年前就设计了单辐方向盘,使用在著名的DS 和ami6 等车型上,一直没搞清楚这种设计的初衷是什么。
图为单辐方向盘资料图片
作者: ksj7341 时间: 2009-4-9 13:52
箭头式转向灯
如果今天还是这样的设计,眼力不好的人还真没法开车了,而且这样的东西绝对是对车身设计美观的挑战。
图为古老的箭头式转向灯
发动机仓上的皮带
这个配置多出现在早期的车型上,一些比较追求驾驶性能的车辆上和赛车上,主要用途就是固定发动机盖,防止在激烈的驾驶时不至于松动掀起造成危险。现在还能见到的这项配置的影子就是,目前WRC拉力赛车上的发动机盖锁。
以上这些的介绍,我们确实发现了很多已经不会出现在现代汽车上的装备,这是在当时特定条件下诞生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他们慢慢失去了作用,最终被新的装备取代。无论如何,这些经典的装备都见证了汽车的发展历程,可以想象,若干年后,你我开的车上的很多东西也将不复存在,当往事再被提起的时候,不知道心里会不会多了一份怀念。
双后备箱
也许是觉得后备箱空间不够大, 1932年的别克轿车上,设计者在车身后面又“绑”上了一个后备箱!看样子还不小,适合长途旅行。编者注:这样的设计实际上在当时相当普遍,不过更多的是一个外挂的行李架,比如当时的宝马蛋等。
图为双后备箱资料图片
作者: 我是阿郎 时间: 2009-4-9 14:35
学习了
作者: JIPU20 时间: 2009-4-10 09:00
知道了
作者: 唯他奶 时间: 2009-4-10 17:43
.
作者: llopkk 时间: 2009-4-10 18:03
顶一下········
作者: 一屋所有 时间: 2009-4-10 20:18
好贴,顶
作者: 号号 时间: 2009-4-11 00:41
知识贴要积极顶!
作者: 车奴ooo 时间: 2009-4-11 00:56
顶
作者: 越野肥哥 时间: 2009-4-11 19:05
真是开了眼界了
作者: 暴走小老虎 时间: 2009-4-13 13:39
老车上那种外置式的大灯也几乎没有了
还有老解放那种飞燕似的发动机盖子也不见
放在前门侧面的备胎
手摇玻璃窗似乎也几乎要没有了
作者: JEEP-K 时间: 2009-4-13 16:49
。
欢迎光临 越野e族论坛 (http://static.fblife.com/) |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