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大众TSI+DSG(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双离合变速器)还是个新鲜词汇。而今天,这两项技术已经在大众几乎所有车型上搭载使用,变得越来越普及。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车企也开始推出与大众技术类似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与大众的TSI是有区别的,下文详述)以及双离合变速箱。奇瑞的2.0TCI、比亚迪的1.5Ti、长城/华晨/长安的1.5T发动机还有吉利的1.3T发动机,都已经上市或者即将上市。双离合变速箱方面,吉利几年前收购了澳大利亚的DSI变速箱公司,推出DSG变速箱是早晚的事情。而后来者比亚迪居然不声不响的将DSG变速箱推向了市场,比亚迪G6更是搭载了Ti+DCT双技术上市,直接向大众的当家绝技挑战。(DSG和DCT都是双离合变速箱的意思)
既然都在推崇新技术,那么各家企业之间是否又有差别呢?自主品牌与大众、通用等外资方面,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要了解这些,我们还要从这两项技术的起源说起。
同样的T,不一样的动力技术 虽然涡轮增压发动机这几年才开始普及,但它却并非是一个新东西。且不说这项技术在国外早已被发明出来,即使在国内的汽车改装市场,涡轮增压也早已被应用开来。在改装更为流行的南方地区,加装一个涡轮增压器非常常见。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看出,车企推出涡轮增压发动机并非多么难的事情,更何况现在国际上几大著名的涡轮增压配套厂商(博格华纳、霍尼韦尔等)都正在加紧争夺国内增压器市场。有了它们强大的技术支持,国内汽车企业推出增压自然更不是什么难事了。
图:大众的“万金油”发动机1.4TSI 不过,增压发动机的稳定性是所有车企面临的最大挑战。时至今日,这一点依然会困扰很多车企。这就是为什么涡轮增压被发明出来这么久,但却没有大面积被推广。
今天,环境压力让很多车企在涡轮增压发面投入重金,国际零部件巨头也在稳定性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因此,涡轮增压技术才逐渐应用开来。在中国市场,涡轮增压的始作俑者非大众莫属。我们普通网友对于涡轮增压技术的认识,恐怕多数都是从大众的TSI开始的。
图:长城腾翼C50上搭载的1.5T
TSI一词,始于大众,也可以说专属于大众,其他厂家使用的名称不一,奇瑞叫TCI,比亚迪叫Ti,另外的直接叫T。虽然都带T,但技术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TSI它并不仅仅是涡轮增压的意思,只是涡轮增压对发动机动力性能影响最大。TSI中的T代表的是涡轮增压Turbocharger,而SI原来则是FSI( 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的缩写,其含义是燃油直喷加分层技术。如果没有分层技术,也可以称之为DI(Direct Injection)。在大众TSI还未被广泛宣传之前,也有企业推出叫做TDI的发动机,它的含义是增压直喷发动机。它与当时大众TSI的差别,就在于分层技术上。分层技术的含义是,燃油在被直接喷射到气缸内时,每个做功过程分成两次喷油,第一次喷油量较少,缸内混合气初步混合;第二次在即将点火之前喷油,此时喷出的油气仅仅围绕在火花塞附近,让火花塞能够正常点燃缸内混合气,然后火焰逐渐蔓延到整个燃烧室。 图:比亚迪的1.5Ti+DCT变速箱 从分层燃烧技术的原理可以看出,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不影响发动机动力性能的情况下达到节油的目的。通过几次喷油,燃烧室内火花塞周围部分燃油较浓,而外围燃油较稀。很显然,这种技术对于喷油量的控制要比普通的进气歧管喷油以及普通的直喷要精确得多。所以,要想引入分层技术,对于喷油嘴、电控以及油品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图:华晨的1.5T发动机
因此,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能够大体明白大众汽车当家发动机技术——TSI与国内其他车企涡轮增压技术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直喷以及直喷的方式上。不过,分层燃烧技术在到中国来之后被取消掉了,其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的油品质量普遍不够高。燃油中所含的各项杂质会堵塞精确度很高的分层燃烧发动机喷油嘴,导致发动机性能大幅下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图:天津一汽也有1.4T,不过是不大众的1.4TSI
小结一下,各家企业在涡轮增压技术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是否具备燃油直喷技术,直喷发动机能够提升燃烧效率,动力和经济性相比普通发动机都有大约5-10%的提升;第二,在增压和直喷技术都具备的情况下,零部件的精度也会大幅影响最终的性能;第三,电喷技术的控制精度也是影响增压发动机性能的重要因素。当然,这可以通过采购更加精密的喷油嘴来解决问题,不过也就意味着更高昂的成本。而企业以及电喷供应商的技术水准只能依靠不断的经验积累来完成。
所以,虽然国内企业在近几年都将它们的增压发动机推出来,但毫无疑问,在性能指标上与大众等企业的水准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种差距,只能用时间和不断积累的经验来填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