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国时期的无线电传真

[复制链接]

94

主题

1143

帖子

1918

积分

e族大天使

Rank: 3Rank: 3

注册2011-8-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1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无线电传真计划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逐步建立起一套以中央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为三大支柱,以中宣部各地直辖党报、电台和各级党部直辖党报、电台为辅的党营新闻事业网。北伐以后各地新办报纸中,党报即占十之六七(方汉奇,1996:358-360)。为了达到“即便发施政令,又利宣扬主义”的目的,国民党需要“把首都所在地的消息,在同一天传送到全国各地,……否则本党政治就无法推进。”(高仲芹,1969:72)国民党要实现雄心勃勃的全国新闻事业网计划,达到如臂使手、如手使指的指挥和统制效果,就不能不注意电信通讯事业的发展。传真技术的成熟和传入中国,恰好契合了这样一个时机。国民政府交通部因鉴于“我国文字繁多,拍发电报须经翻译,手续琐屑,易滋错误,殊为不便,欧美现有传真电报之发明,能将文字相片真迹,直接传寄电报,真意立可了然,无须转译,于我国最为适宜”(申报,1929),乃函约法商长途电话公司(柏兰公司)及德国西门子公司,将所经理之传真电机装运来华,试验通讯。1929年5月16日法商长途电话公司借沪宁间电话线进行了首次传输试验,试验结果“甚美满”、“颇得嘉许”。为了鼓励报界使用这一新的信息传输手段,自1930年3月1日起,交通部又令嘱沪宁两地电报局实行收发新闻电,先行试办三月。在此试办期内每一电报(即一格,可写50字左右)收费一元(中央日报,1930a)。正式营业后,因摄影电报取价极廉(每格价格仅一元五角,可写60字,每字只费二分五厘,较之有线电费,只及四分之一),传递尤速(收发时间只须四五分钟),且无译码之
烦,亦无错误之弊,故拍电者极多
(中央日报,1930b)。
南京国民政府并不满足于有线电传输。因为柏兰的传真技术与德美制式相比,尚未采用真空管光电池,仍属于旧式传真技术,在传输效果上要逊于后两者,且手续繁琐,需要依靠电话线路。而当时中国的有线电话线路为数极少,仅在少数大城市之间,大规模普及起来有难度。而德国无线电制式则无需铺设线路,投资成本小,传输距离远,这种传输效果上的劣势,对于政治根基未牢、财政状况捉襟见肘的国民政府而言,只要不影响识别,都是可以忽略的。1929年底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在德国西门子公司订购一台西门子无线电传真收报机,拟在南京柏林间实行传真通电。次年6月26日试验收报成功,南京《中央日报》于次日刊登了此副传真照片(中央日报,1930c)。这也成为中国报纸上发表的第一张国际传真照片3。这次无线电传真试验也成为远东第一次。中德实现无线电传真交通后,西门子公司派员每日下午五时收电一次,均为德国时事要闻。中德间实现无线电传真通报以后,在经历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公众对其兴趣降低,消费趋于理性,新闻界也没有原来预想的那样会大量利用此最新技术传发国际新闻。没有了市场预期和经济效益的刺激,早产的中国无线电传真计划最终草草收场。在1931年到1936年这五年间,报纸上很难见到有关无线电传真建设和应用的消息。
二、无线电传真照片在柏林奥运会报道中大放异彩
1936年8月1日到16日德国柏林承办了二战前规模最大的一次奥运会。中国派出了一个总共200多人的体育代表团,其中运动员、教练员140多人,是中国参与奥运会以来派出规模最大的一次。国人寄予厚望,希望有所斩获。此事成为国内报纸竞逐的国际新闻报道的热门题材,全国主要大报《申报》、《大公报》、《益世报》、《中央日报》等竞相出版奥运特刊,图片报道争奇斗艳。为了报道这次世界性的体育赛事,中国有6家媒体派出了记者随团采访,分别是中央社冯有真、《中央日报》储安平、国际新闻摄影社社长罗谷荪、《时事新报》特派记者毛以信、香港《中兴日报》一位吕姓记者、天津《益世报》一位署名“静远”的
通信记者。
当时全国性大报《大公报》和《申报》没有派记者前往采访,但是专职的摄影记者罗谷荪拍摄了大量的图片,为《申报》的《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画报》和《大公报》每日画刊栏刊登的《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特辑》提供了大量图片资料。此外,他们还充分利用传真照片弥补缺憾。据笔者统计,《大公报》共刊登10副传真照片,《申报》刊登了5副,均多于《中央日报》。《大公报》更是在开幕式报道中领先了《中央日报》和《申报》,8月7日《大公报》采用了一副日本同盟社供稿的图片报道,而《中央日报》直到18日才刊登了2张储安平寄回的照片,而《申报》的开幕式报道则没有用图片4。《大公报》的10副传真照片有的特别注明同盟社供稿,有的虽无注明供稿者,但是从照片关注的日本选手也可推测来自日本。在这次奥运报道竞赛中,《大公报》以其背景介绍丰富详尽、照片运用快速多量而胜出。显示出其作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报,确实名至实归。不过遗憾地是,这些照片都是由日方供稿。日本的无线电传真试验虽稍晚于中国,但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和经济实力,很快研制成功国产传真机,并于柏林奥运会前夕实现日德通电。
三、国际无线电传真计划再度启动
1937年全面抗战的打响,沪宁相继沦陷,南京国民政府的各项事业计划受到重创。中国刚刚起步的传真事业也就此中辍。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中美成为太平洋地区的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了便利中美间情报交流和分享,加强反法西思宣传力量,西迁重庆的国民政府交通部,于1942年底开始与美国大使馆新闻处合作,积极筹办中美间无线电传真。利用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由美运来的最新无线电传真收发机,在重庆电报局与美国新闻无线电公司之洛杉矶电台之间作传真收发试验(大公报,1942a)。1942年12月15日(美国时间14日),中美间无线传真正式开放。第二天美国各主要报纸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并刊登了林森的照片(大公报,1942b)。开放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蒋介石互通了传真,成为中美报界当日重要新闻。这条传真线开通后,部分敏感而富有经营头脑的重庆报刊,立马将其用于新闻工作。刚创刊不久的《联合画报》第19期,刊登了尚在美国访问的宋美龄活动照片及其他有关中国的传真照片13张。每张照片传递价格为120美金,合法币二千四百元。仅十三张照片已值二十四万元,这还不包括制版印刷等费用(中央日报,1943)。

上文节选自 http://cjjc.ruc.edu.cn/fileup/HTML_EN/20130916.shtml

1

主题

77

帖子

111

积分

准天使

Rank: 1

注册2013-12-28
沙发
发表于 2015-9-14 12:29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了 谢谢了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温馨提示

手机版|FBLIFE.COM

GMT+8, 2025-2-24 04:03 , Processed in 2.116757 second(s), Total 10, Slave 8 queries ,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