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场“绿色”泡沫?

[复制链接]
111

1105

主题

3078

帖子

4575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8-12-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汽车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以传统汽油、柴油车为起点,终点将落于氢燃料电池车,而中间的过渡阶段则是以混合动力车为主导。不过,现在这一路径却在悄悄发生改变——电动车逐渐成为这一轮新能源热潮的主角。

越来越多刚投资于电动车项目的企业,更多的想法是在这一轮的新能源热潮中,先给自己贴上一个“绿色”的标签。而曾经折磨过通用、丰田等跨国车企的电动车技术及商业化难点,如今依然存在。

电动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的“现代电动车”兴起,当时还是使用传统的铅酸电池,终因普及困难而终结。1993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等三大提出“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PNGV计划)”旨在开发新一代高效节能汽车,为此美国gov-ern-ment投入了2.77亿美元。而到1996年左右,丰田、本田和日产却占了先机,率先实现了混合动力车型的市场普及。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又在布什gov-ern-ment的领导下开始了“自由汽车计划”,主攻燃料电池车,虽然可以实现100%无污染,但在-245℃的温度下实现氢燃料的液化,成本高昂的问题,依旧使其无法成为新能源车的终极解决方案。

“加州的电动车销量到现在也才仅为40万~5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认为,美国在电动车领域探索了50多年,如今也只能说进入电动车产业化的初级阶段。而国内电动车热潮的兴起才几年的时间,现在谈商业化还为时过早。

“家长都说这么做是好孩子,谁还能不做啊?”一位国内车企电动车项目负责人的感叹似乎很能说明问题。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电动车产业前景被描绘得光彩夺目,令业界对电动车的产业化也产生极度的乐观情绪,车企们宁愿相信中国电动车产业化的难题在逐步得到解决。

事实上,即便是国内汽车企业一再标榜已经解决了的电动车电池研发难题,也并非悉数解决。陈光祖就提醒到,比如,在一款电动车电池方面,启动电池、动力电池构成整体动力系统,而目前的动力电池组是由几百片电池片组合在一起,串联在电动车底盘,一旦一片电池出现故障,就意味着其他的电池全部“停工”。同时,运行过程中,多达1300~1500次的频繁充放电,也需要有稳定的保障。

中国汽车产业从来不缺乏“吹泡泡”的历史。眼下,在国家对电动车产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大力支持下,所有的汽车厂商都明白,现在在电动车领域“冒冒泡”,将是最好的获利机会。“也就是说,在当下,电动车不得不搞。”一位国内车企电动车项目成员表示,“因为谁一旦搞成了,谁就会成为老大,其他人又将落后一大步。”

如此一来,这场车企集体迸发出的电动车热潮,并不意味着一场脚踏实地的新能源革命的到来——即便他们都明白那个绿色的泡泡吹到足够大时的后果。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温馨提示

手机版|FBLIFE.COM

GMT+8, 2025-2-10 14:23 , Processed in 0.044210 second(s), Total 10, Slave 8 queries ,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