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陪汕头知青回农场寻梦

[复制链接]

459

主题

453

帖子

1359

积分

e族大天使

Rank: 3Rank: 3

注册2016-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0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大海是垦二代,在兵团长大的,(后来改农垦了)
还在读小学时,正逢国家铺天盖地的知青上山下乡,当时,来的知青有广州的、海口的、汕头的。
其中,最多的是汕头知青,他们成群结队,往“贫下中农”家里一住,就是六七年,有些在那就结婚生子,安家了!(陈楚生就是汕头知青在海南三亚立才农场的后代)。
汕头知青那时在海南估计有3万人之多,分布在海南几乎任何地方,农垦居多,他们后来都落实政策回城了,除了少数与当地姑娘结婚的外。
回城后的十年,相安无事,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越来越多地回忆起当年,毕竟在那洒下的不仅仅是汗水,更多的是他们的青春和爱恋。就纷纷返回寻梦,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一次比一次隆重。
本帖陈述的那6位知青,已经是第8次回来,每次都到他们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走一走、摸一摸、看一看,尽管那里还非常穷困潦倒,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情绪,反而,更加珍重当年给过他们关怀和鼓励他们成长的“老工人”。
那次大海还在北京,就邀请回来一起走,一起聊。
图片中的几位老人就是接他们在家里居住过的、当年的青壮年,现在,已经到了耄耄之年。
附:
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因文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插队”从此成为一个特殊意义的词汇,提到“插队”就不用提“知青”,不用提“上山下乡”了。一代人到了国外也叫“洋插队”,而没有、也不会有“洋农场”、“洋兵团”、“洋干校”之类。
插队模式不同于农场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没有后勤,因此就有一个非过不可的“生活关”,一些尚未成年又在当地没有亲属帮助的知青所处的生存困境,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结束上山下乡的理由中若干个“不满意”也主要来自1968年以后的插队模式。
插队模式带有明显的“待业”性质,可通过优先当地农民的“农转非”途径回城。兵团(农场)知青为回城提出“我们不是农工,我们是知青”的口号,也间接证实了插队模式“待业”的实质。







































(转载自太平洋汽车网)"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温馨提示

手机版|FBLIFE.COM

GMT+8, 2025-2-23 00:49 , Processed in 0.049463 second(s), Total 10, Slave 9 queries ,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