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2013年正月初七 巴厘岛 早晨7:00--8:30
早晨的奴沙杜瓦海滩静静地开始明媚起来,阳光下的湛蓝冲散了我驰骋的思绪...早潮退却后,海滩两侧的大片珊瑚岸礁崭露出来,好似海岸向外延伸的一个平台,生长着大片已然是原始森林的藻类植物。 珊瑚岸礁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礁向上生长以低潮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岸礁生成后,它的外侧成为海岸线,而内侧成为原生海岸的边缘,但岸礁经常与海岸之间还隔着一条宽度不大、深度约0.2—1.5米的水道,水道底部盖有砂砾,其上生长着植物,水道的存在是因为近岸处泥沙很多,不适于珊瑚生长。 岸礁不是连续的,其间具有很多缺口,连通着水道和大洋。
海钓者便是在岸礁外缘 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
情况恶劣的巴厘岛岸礁生态系统的无脊椎动物
印尼拥有3.3万平方海里的珊瑚礁,占全世界的1/3,印尼1/4的鱼类生活在这些珊瑚礁内。这些珊瑚礁受到破坏性捕鱼、无管理的旅游业和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白化的破坏。 印尼414个珊瑚礁观察站提供的数据表明印尼仅6%的珊瑚礁处于完好的状态,24%处于良好状态,约70%处于恶劣至中等状态。
生活在情况恶劣的巴厘岛岸礁生态系统的刺豚鱼
刺豚鱼——是生活在近海珊瑚礁之中一种像刺猬一样的鱼,其身体很特殊,在肠子的下方有一个向后扩大成带状的气尖。遇险时,它会张嘴吸入空气或者大量海水,接着头部和腹部就会因此膨胀起来,身上的刺也随之竖立起来。而它的敌人无从下口,唯有放弃这个多刺的美味佳肴了,因为从任何一个方向下嘴都必然会被刺豚的硬刺扎伤。待危险过后,刺豚再从鳃孔以及嘴中排出空气或者是海水,使身体恢复正常。
上图就是岸礁与海岸之间隔着的一条宽度不大、深度约0.2—1.5米的水道,水道底 部盖有砂砾,其上生长着植物,水道的存在是因为近岸处泥沙很多,不适于珊瑚生长
当地的孩子们在岸礁内侧靠近原生海岸边缘玩耍
珊瑚礁是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具有惊人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初级生产力,栖息在珊瑚礁区的各类生物多达上万种,被称为“蓝色沙漠”里的“绿洲”,在生态的重要性上与热带雨林相提并论。 珊瑚礁作为生物起源的摇篮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她的白化如同森林砍伐后的沙化一样。
我用双脚丈量探究了近两千平方面积的岸礁坪,从20cm到150cm的深度之间仔细观察着喜礁生物、浮游和底栖生物,小心翼翼地迈过水下还算茂盛的植物群,海水的透度非常好,我仿佛穿越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之中,感到痛心的是在大潮低位潮线100cm以下覆盖的活珊瑚已是寥寥无几了。 回来后由于我坚持不懈的推介与倡导,孩子们终于同意在正月初九《我们搬到西海岸库塔DISCOVERY的第二天》,在酒店大堂以凌晨5:30分为限,准时出发,爽约不候。我和小猪是5:40分到大堂的,多乐士一家已经走了...后来才知道他们一家三口在与的士司机的交流中,除语言之外的几乎所有原生态的沟通方式都用上了,竟然以八万印尼盾的车费,在6:00分直线到达奴沙杜瓦,我想那个司机的悟性一定非同寻常... 我们却没有这么幸运了,司机的英文水平竟然还不如我读初二的女儿小猪,女儿倒是用英文非常自信的与他交流,有时也查询我手机上的有道词典,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以二十二万印尼盾的车费,在6:30分环岛海岸线半周后曲线到达奴沙杜瓦。 大豆一家就更加不幸了,6:00分才姗姗来到酒店大堂,途中又由我女儿电话遥控导航,沟通严重不畅,最终没有与我们在奴沙杜瓦会和。 上午10时许结束了带孩子们看日出的“风光之旅”,岸礁坪的“生态之旅”,在回酒店的路上,所有来了的人都觉得不虚此行。 此刻以后在巴厘岛的时日里,我太太每天都是早起,牵着手和我一起看日出,牵着手和我一起嬉闹在礁坪的“丛林”中,以尖叫声回报着她目睹的一只海葵、一头刺豚、一条海蛇...兴高采烈、不亦说乎。期间已然完全摒弃了她自成一派,给我宣讲了15年之久的,以“睡美人”为宗旨的美容信条...女人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睡眠充足了才会更美丽,这是我太太为自己时常赖床寻找的充足理由。 其实一家人无论是什么样的境遇,无论在什么样的地方,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风雨雨,只要家人们始终能够在一起...矢志不渝。 彼此牵着手一起走过来的日子,就是天堂。
[ 本帖最后由 猪鸣 于 2013-3-10 15:4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