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原本是土地丈量单位,春秋时始作为城内区域的名称而出现,之后演变为中国古代基层行政机构。遗留到今天,比如上海的里弄,青岛的里院的“里”都是由此而来的。 青岛的里院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果说德式建筑是青岛的被动西化,那么青岛的里院就是对西方风格的主动拿来。 青岛的里院大多是二到三层的木头结构房子围成的一种院落,说白了就是直排竖分的西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围合式平房相结合的产物。里院分为“口、日、凸、目、回”五种类型,每个里院的门洞或长方,或券顶,均为木门。里院里无论同居着多少户人家,共享的都是一个水龙头和一个厕所。当年因历史原因,里院完全是旧青岛各机关小职员、小商贩等中下层市民的聚居地。青岛的里院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样,都是城市里普通居民的典型民居。 青岛现存的里院主要有三个片区,一是观城路以南、四川路以东、寿张路以西和磁山路以北。二是海关后一带,三是四方路、海泊路,这些的里院都非常有特色。 青岛传统的里院,积淀着老青岛厚重的人文历史,每一个院落都是一个喜怒哀乐的城市故事。然而随着城市改造的进行,青岛的里院也跟北京的胡同一样离我们渐行渐远。作为青岛市政府2007年十件大事之一,青岛市区的18片旧城区、城中村的改造都将在年内动工,西镇老城区改造日前进入实质性阶段,云南路片的青岛里院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春寒料峭之时,我们走进青岛西镇的街头巷尾,感受一下这里最后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