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灵山湾聚焦新锐艺术:美术摄影演绎本土创新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2

帖子

31

积分

准天使

Rank: 1

注册2013-1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2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艺术展《咋离咋合》和摄影展《青岛光影》101日带来视觉冲击
作为西海岸大型主题旅游季“梦想灵山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101日在灵山湾度假区城市阳台拉开帷幕的本土艺术展《咋离咋合》和摄影展《青岛光影》,将带来一次演绎本土创新的视觉冲击。这两个不乏创新精神的展览从101日至1015日,将贯穿“城市阳台旅游季”的全过程。

《咋离咋合》不弃不离

以《咋离咋合》命名的“青岛本土艺术进行式”,是一次全新是艺术组合,策展人白亮邀请杨越、万里雅、高东方、管非这四位具有代表性的本土艺术家参展,将当下青岛艺术创作的不同元素、类型、风格和观念结合在一起,通过比较、对话、碰撞的形式,面对面地展示出了本土艺术的真实生态与面貌。艺术批评家李明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咋离咋合》无疑具备了微观艺术史的文本价值。”他说,所谓“咋离咋合”,看上去充满矛盾,其实恰恰是对艺术理想和精神家园的“不弃不离”。
李明告诉记者:“将杨越、万里雅、高东方和管非放置在一个平行空间进行比较的理由,正是因为一个相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时性差别,即共同经历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家个体所发生的不同联系方式,以及结果。这些最终通过作品表达完成的千差万别的个人经验,既显示了艺术传达与接受过程中的主观选择性,也披露出创造力的客观来源与运动方向的性格宿命。”
作为《咋离咋合》展览的学术支持,李明认为:“《咋离咋合》的目的,是尝试对一种特定区域艺术进行状态的真实呈现,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盖棺定论。这一工作的基本价值,在于阶段性记录、归纳与积累,也在于不同信息、线索、途径和方式、方法的比照。所谓每一种存在都言之有理,并不是要一味模糊界限,而恰恰是让艺术创作的阐释边界尽可能扩张,成为真正能够孵化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自由空间。我以为,如果一个一个的‘三横四竖’能够在公共展览中持续获得具有类型比较意义的传播,成为话题和并进入更广阔的学术视野,那么,这就是这些展览的最大成功。”

《青岛光影》发现真实

青岛新一代摄影人大熊策展的《青岛光影》,同样是一个具有实验性色彩的摄影展。展览邀请了王泽杰、吴刚、贾纪谦、邹睿昕、庄周杨、王钧、李隽辉、辛刚、曲一飞、小武和大熊本人共11位本土摄影家参展,年龄从60年代、70年代到85后,完全打破了资历年龄的壁垒,也试图弥合年代的断层与意识的差异。《青岛光影》顾名思义,是关于青岛这个城市的记录与故事,大熊描述,这些“掺杂着摄影家们体温的印记,清晰或重叠,晦暗或鲜艳,直白或含蓄,是艺术家们站在一座城中自己坐标中的奉献,真实动人。”
接受采访的大熊向记者表示:“摄影家的作品注定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对世间的理解与感受通过作品表达,无意识形态的羁绊,无是非对错的纠结,选择的只是一个视角,一个片刻。一座城的历史有无数因素构成,摄影家深入其中,用这个领域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深情,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我们虽生如蚁,却可美如神。”
艺术批评家李明在为摄影展撰写的评论中说,“我看《青岛光影》,兴趣在城市的日常温度变化,在平民化的日积月累,也在对包裹在堂而皇之里面的一些真实的探究好奇,如此光影,大致可亲近。摄影的异化,庙堂化、贵族化、虚无化,都功莫大焉,去除了这些拍马溜须的伪装,摄影大致可以恢复一种正常审美,成为一种能够放大视觉经验和想象力的艺术。摄影的敌人,始终不是对象的完美与否,而是独立性和判断力的缺失,是敏感性和创造力的匮乏。”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温馨提示

手机版|FBLIFE.COM

GMT+8, 2025-2-11 20:49 , Processed in 2.255274 second(s), Total 16, Slave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