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初的时候,如果你在北京或者上海的街头用嘀嘀或快嘀软件叫一辆车,路上再和司机聊一些“阿里和腾讯”的战事。或许会认为互联网文化正在快速的侵蚀进出租车群体——彼时,“打车软件”仿佛成为了的士司机们接受语音信息的主要渠道。原本是车内语音信息控制者的调频广播却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在一段时间内,广播和手机的软件产品出现了小范围的对战。随着打车软件战事升级,以“嘀嘀”和“快嘀”为代表的互联网软件,正在通过手机影响驾驶者收听无线电广播的时间。同时,人们可以通过车载蓝牙连接手机或是直接通过车载娱乐系统收听音乐。无线电广播遇到了新的竞争对手。
广播电台敏感发现了各路对手的“威胁”。在打车软件战争进行最激烈的2月份,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发布了一个专题,试图通过讨论证实:司机在行车中使用嘀嘀等互联网软件是不安全的。收听广播依然很重要。
事实上,自无线电诞生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只要有新的大众类电子消费品出现,就会有怀疑论者认为:新产品发出的画面或是声音因为其带有最新的科技,势必会迅速代替这个古老,且只能对着你说话的产品。
当创新论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怀疑论者突兀且过于激进的想法正在激发他们做出更好产品。但“广播就要谢幕”的说法至今没有出现。广播不但没有被互联网“颠覆”,反而他正在牢牢的控制汽车内语音信息来源的主导权。
2013年,美国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与Nielsen Audio对数字新闻媒体“Quartz”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调查数据显示12周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91%会将车内广播的声音调到最大分贝,一周至少做一次这样的尝试,以享受广播内容带来的信息。研究人员推测,在未来13年中,汽车广播的使用率仅会下降5%。汽车网站autoevolution.com引用的一组报告也显示,目前有44%的人喜欢在车内收听调频广播。收听广播依然受车内的用户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