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汽车人出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类历史上最重的坦克,1500吨重的陆地巡洋舰

[复制链接]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4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0:5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要说战场隐蔽性,二战中最好的应该是德国的3号突击炮 4号驱逐战车和追猎者驱逐战车,德国出口芬兰的59辆3号突击炮在1944年6月的苏军大攻势中借着自身良好的战场隐蔽性,仅以损失8辆的代价击毁了82辆苏军坦克,真是了不起呀。

至于战后嘛,则首推瑞典的无炮塔S坦克,今后就是那些西方下一代的顶置火炮坦克了。

(下图)E-10的剖视图。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4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0:58 | 只看该作者
下图)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液气悬挂,E-10的车体可以像今天的日本90式坦克一样自由调整车身高度,这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车高,增强车辆的战场隐蔽性,而且这对战车在复杂地形上的火力发挥也是大有好处(E-10可以“蹲着”或“趴着”开炮,当时的苏联战车可做不到这点)。
贴子相关图片: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4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0:59 | 只看该作者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4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0 | 只看该作者
E-25计划中要开发的是一批25~50吨重的战车,有3家著名战车厂——保时捷 阿格斯和阿得勒参与,计划的项目有:中型驱逐战车 突击炮和重型自行火炮等,它们将用于取代老式的3号和4号坦克底盘的全部变型车。

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保时捷E-25驱逐战车。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0 | 只看该作者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4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0 | 只看该作者
保时捷E-25驱逐战车的先进性与前面讲到E-10一样,E-10所具有的所有优点E-25也完全具备(E-25也可以像E-10一样自由调整车身高度,可以“蹲着”或“趴着”开炮),不过由于车体加大,E-25的战斗能力更加强大。

的主炮是新型的75毫米Pak44/2 L/70炮(还可装配“食雀鹰”FG1250型红外夜视瞄准具,又是一个苏 美坦克没有的好东东),其威力和黑豹F型坦克上的KwK44/1相同,有消息说其可在1600米外就可以正面击毁苏军的IS-2坦克。由于没有战例,这一点不好完全证实,黑豹上的KwK42 L/70炮在使用钨芯弹的情况下可在1200米外击穿IS-2中期型(1944年型,这也是IS-2的标准量产型)的炮塔正面(有过实战战例),而KwK44在KwK42的基础上改进了后座装置,后座力由12吨加大到了18吨,火炮威力增幅不详。

E-25的辅助武器是一门可以360度悬转的20毫米机关炮,火力比E-10上的遥控机枪要强多了。

E-25的正面装甲与E-10相同,也是80毫米,不过为了加大车内空间而使车体正面倾角由E-10的30度增为45度,E-25的车体高度也比E-10略高,和追猎者相当(追猎者的车高为2.17米)。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1 | 只看该作者
-50和E-75是德国人设计的两种标准战车,E-50重50-60吨,计划取代“黑豹”和“虎”式。它和E-75的外形几乎一样(注意只是车体,量产型E-75的炮塔外形类似于虎王坦克),E-50和E-75的悬挂系统,装甲厚度和重量不同。E-50的综合防弹能力比黑豹F提高了50%左右,它采用和黑豹2型一样的加长型的88炮。

E-50车体每侧6个负重轮。悬挂系统为莱恩博士设计的外置盘式螺旋悬挂装置,不占用车内空间。它和E-75一样采用动力系统后置,节约了近一吨的重量,另外取消车体传动轴后,车高也降为2.60米。发动机为HL-234型,最高输出功率为900马力/3200转。因此E-50可以达到60KM的公路时速!!这甚至已经超过了60年代的战后二代坦克的水平了。(这种HL-234发动机的改良型HL234+型,比以前的HL234有大幅度的技术跃进,同时采用先进的燃油喷射和涡轮增压技术以及特种冷却液。最大输出功率竟达到与后世挑战者坦克帕金斯发动机相当的1100~1200马力!!这又是当年德国的一项绝活,包括苏联 美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坦克发动机到了70年代才达到如此水平,比德国又晚了20多年)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4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1 | 只看该作者
下图)E-50的侧视图,大家可以看出E-50车体每侧的6个负重轮是每两个一组,由平衡式弹簧加以组合。

E-50的火力与虎王同级,这我就不多说了,我们主要来看看E-50的装甲防御。

E-50的车体是在黑豹G型的基础上加长,其实际大小已与虎王同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得E-50的炮塔有点偏小(这只是视觉错误)。

E-50的正面上车体装甲为90毫米/30度(而且上车体装甲没有任何开口,)连机枪都没有,防御力相当不错),下车体装甲为70毫米/40度。车体侧装甲与虎王相同,为80毫米/75度。E-50的炮塔外形基本与黑豹F相当,不过加厚了侧甲厚度。E-50的炮塔前甲厚130毫米,筒形火炮防盾厚120毫米。炮塔侧甲 后甲均厚70毫米。

平心而论,E-50在火力 机动等方面都超过了苏联战争末期的T-44坦克,其整车装甲防御力除了正面上车体装甲稍弱外(T-44正面上车体装甲为120毫米/30度)外,其它也基本与T-44相当(T-44车体侧装甲为75毫米垂直装甲,炮塔前甲厚90毫米),综合战斗能力E-50更优。(E-50还装有体视式测距仪和红外夜视瞄准具,其火炮精度比黑豹还高)

对与在1947年才出现的T-54,E-50在火力上与其持平,机动占优,而装甲上有较大差距(T-54正面上车体装甲为120毫米/30度,炮塔前甲厚200毫米以上),这就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了。不过,由于设计合理,E-50是拥有提升到60吨级的潜力的,所以它的装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4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2 | 只看该作者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3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来看看E-50真正的先进之处。

二战后期,E系列的开发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德国坦克(传动装置前置)的传统布局进行革新,否则很难在坦克总体设计上取得突破,于是,他们将传动装置重新设计并使之紧凑化,再与动力装置结合在一起,统统后置(传动装置可靠性低一直是德国重型坦克的一大顽疾,不过从1945年初的黑豹开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E系列这样做的背后证明德国重型坦克终于成熟了)。驱动轮也跟着“搬家”,发动机也引入了涡轮增压和新式冷却技术,大大提高了发动机功率(这又是德国重型坦克成熟的一种表现)。

更重要的是E系列的设计者们还就如何使坦克内部空间分配更趋合理展开了探讨:现代坦克的内部空间分配是,

动力和传动装置占38%

乘员和内部物品(包括燃油)占48%

弹药占6%

火炮的活动空间占8%

令人惊讶而又钦佩的是,60年前的E系列的内部空间分配与上述指标仅仅只是略有差异,十分接近。它们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主战坦克的真正雏型!!!(这一点上它们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美苏坦克)

请大家注意的是:机动 火力 防护 这三大性能只是坦克的外表,而合理的内部空间分配却是坦克的内涵,这一点对坦克来说同样不容忽视。一辆真正优秀的坦克应该是表里合一的。

二战中的各国坦克。苏军只做到了第一点,而美军只做到了第二点。而德国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这两点。

苏联坦克战场受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它们那狭小 糟糕的内部空间配置严重制约了坦克真正实力的发挥。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苏德战争初期,性能优良的T-34/76却会被3号坦克击败(技术原因很简单,T-34/76虽在机动 火力 防护 这三大性能上超越了3号坦克。但它却没有电台,也没有车长指挥塔,内涵的缺陷使T-34的车长很难指挥作战,而苏军的坦克部队之间竟要靠旗语联络,其群战能力极差。而苏军的这些致命弱点,却正是3号坦克的优点,这比表面上的三大性能更为重要)。同理,战争后期以制胜虎1为设计目标的IS-2走上战场才发现新锐的自己竟无法完全压制老旧的虎1,原因也正是IS-2的“内涵”出了问题。

二战中的苏联坦克没有一种达到其纸上的设计指标。而从二战中期开始,其坦克技术优势被战争初期技术劣势的德国全面赶超,随着德国新型坦克的不断开发,苏联再也没有扳回天平——因为双方同级别的坦克较量中,全部都是德国占优。

在苏联决定自己只能用“车海战术”进行战争时,它也就吞下了坦克技术上的这杯苦酒.........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4 | 只看该作者
诺基亚的一句广告词说得很好——科技以人为本,其实武器设计同样应该遵循以人为本。

我们都知道,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必须做到人剑合一的程度,才能给敌人以最致命的杀伤。武器是由人使用的,我们现实中的坦克 军舰 战斗机等大型战斗兵器,如果想要发挥出其最大战力,那么也必须做到人车合一,人机合一。但要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除了熟练的乘员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武器开发之初就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对它进行合理的开发,这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战斗。(苏联武器和西方武器到底是谁做到了这一点,大家心里应该清楚)

由于某些人完全忽视“以人为本”在武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德苏坦克的认识上难免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不负责任的胡说:“苏联的IS-2和德国的黑豹一样重,火力和装甲却强多了,所以德国垃圾”“苏联可以用德国虎王相同的重量开发出火力更强,装甲更厚的坦克,所以德国不行。”

哦?是吗?那你怎么就不去想想德国为什么不去这样做呢?你又知不知道苏联坦克表面风光的背后又失去了些什么呢?

说出这种话的人只能是认为他无知,因为他根本就没搞懂东西方武器设计上的差异,先不说二战,我们就先来看看今天的美俄主战坦克。

苏联的T-72仅重42吨,美国的M1A1却重57吨。两者装甲对比,正面M1A1比T-72强不少,但两者侧后方的防护水平则基本一样。如果仅谈坦克的装甲防护,一种坦克想要在防护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的话,它只需在装甲重量上付出2~5吨的代价就可以了。所以说如果我们以苏联坦克极端追求战车性能而不顾其它的设计思想来设计M1A1的话,47吨也就够了,但美国却达到了57吨,相信很多人又要说美国人无能了。

M1A1的战场表现说明了它并不无能(无能的应该是T-72),那美国人把重量都用到了哪里呢,看看它的大小就知道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M1A1大型化的车体和炮塔。

一种坦克只要体积变大,那它的重量将会直线上升,这是代价,但也有好处,你就有了更大的车内空间以便进行合理化的设计(这与以人为本不谋而合),就说M1A1吧,它宽大的内部空间易于乘员作战,其大型的炮塔可以进行合理的隔舱化设计(今后还可以换装尾舱式自动装弹机)。大型的炮塔尾舱也配平了炮塔,所以M1A1可以在斜坡上向侧面目标开火。而苏联T-72小型化的车体和圆炮塔只能采用危险的转盘式自动装弹机(苏联采用这种装弹机的原因是可以大大缩小坦克体积,至于坦克安全性和乘员的死活,那就不管了)。而且T-72小小的圆炮塔前轻后重,它无法在斜坡上向侧面目标开火。

应该说苏联这种在轻型化的车体上追求强力的性能并不为过,但这需要先进技术的保障(这在二战和冷战期间都还不成熟)。在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强行如此那就只能牺牲人性化设计了(这样搞,坦克实际战斗力肯定下降)。而西方坦克在相同技术水平下不想做出这种牺牲,所以他们就向大型化发展了(同时也得来了全面的战斗性能)。

其实苏联二战和冷战期间海陆空各种武器身上都很难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痕迹,在它们的身上流露出的往往也是一种对生命 对人性的冷漠,由于牺牲了人性化设计也就同时失去了全面的战斗性能,所以它们只能是以量苦战了,战争中屡屡出现的“杀敌八百,自损三千”的惨状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一个国家是真正关爱自己人民的人权和生命,那它在使用苏制武器前还是要仔细想想这样做的后果,苏联式的胜利之花需要太多的鲜血去浇灌。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向苏联那样冷酷无情而完全不顾自己人民的死活的。(西方民主国家要是也向苏联那样丝毫不顾自己子弟兵的死活,那内阁肯定倒台,而总统也要回家了)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6 | 只看该作者
-75的真实面目与其战斗性能。  
(下图)这是西方网站上的E-75正式量产型模型图片,现在大家明白了吧,其实E-75正式量产型采用的并不是E-50那样的小炮塔,而是与虎王后期型相类似的大型带尾舱炮塔(这种虎王后期型大家应该没见过,它原预计于1945年夏生产,不过由于德国的战败而没有投产。西方资料中把这种虎王称为虎王坦克1945年7月生产型。其实它也就是国内资料《兵器》中提到的那种经过了20多项技术改进的新型虎王,其炮塔和发动机舱细节与标准型虎王有所不同,它是E-75正式入役前的过渡产品)。

其实E-75采用这种炮塔是有其原因的,大家看看它那长长的火炮,是不是很奇特,这是德国人为E-75装配的88毫米L100火炮,其身管倍径高达100!!这种超级火炮的威力远远超过了虎王坦克上著名的88毫米L71,但它的后座力也非常巨大,为了给这种超级火炮留下足够的空间以及出于炮塔配平的需要(苏联重型坦克的龟壳状炮塔是前重后轻,这样当它们处于斜坡上时,将由于重力的影响使火炮自然滑向低处,结果将无法攻击侧面的目标,E-75则没有这种麻烦)。E-75采用了这种大型带尾舱炮塔。

现在来看看E-75的具体战斗性能

火力:E-75可以采用3种火炮,88毫米L100 105毫米L68 128毫米L55。其中前两种火炮也是虎王升级计划中的换代火炮,其威力不仅远超旧式虎王的88毫米L71,也大大强过了老鼠上的128毫米L55和E-100上的150毫米L38 。其强大的火力足以有效制服战争末期出现的盟军各种新式坦克(苏军的T-44/T-54以及美英的M46/百人队长的装甲在这两种炮面前将像纸一样被捅破。而美军的重型坦克M29 M30以及苏军的重型坦克IS系列能否抵挡它们的攻击还是一个???号。)另外,后期型E-75坦克上的弹药将换用可燃/半可燃式药筒。(这是今天主战坦克的标准配备,其实,它们也是二战中的德国最先发明的)

装甲:E-75车体的各种装甲厚度与虎王相同,其侧装甲与虎王完全相同。也是80毫米/75度。但明显强化了车体正面装甲。E-75车体前装甲虽与虎王一样也是150毫米,但它将装甲倾角由虎王的40度压低到30度,同时取消了虎王车体正面的机枪射击口(坦克装甲设计最忌的就是在前装甲上开洞,E-75这么做提高了前装甲的强度)。经过这两项改进后的E-75正面车体防御力不仅超过了虎王,其实也超过了比它更重的E-100(E-100的车体正面装甲为150毫米/45度)。

E-75的炮塔前甲初期为180毫米,与虎王一样,但德国人为它留下了提升空间,E-75的车体由于取消了传动轴,加上行走部分进行了简化(每边都比虎王少了一个负重轮),减轻了1吨多的重量,所以其车体重量与虎王相当或略轻。但的E-75整车重量却比虎王重了10%。除了换装大威力火炮有一定增重外,E-75的炮塔前甲其实可以强化到250毫米(与猎虎一样),而且后期型的E-75将可以换装特种装甲(其实这也就是今天坦克所用的复合装甲的前身,德国人早在二战期间就展开了这种先进装甲的研制,并颇有所获)

应该说,强化后的E-75正面炮塔防御力不仅超过了虎王,同样也超过了比它更重的E-100(E-100的炮塔正面装甲为215毫米,因为是弧形,所以实际厚度为240毫米。)

机动力:E-75由于车体增重,其发动机采用的是先进的1200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HL234+型,强大的动力足以使庞大的E-75以50千米/小时的车速在道路上奔驰,结合改良后可靠的传动系统,E-75的机动性与动力不足的虎王不可同日而语。

E-75并不是虎王的简单加强型,它吸收了二战末期德国在坦克开发上苦心研究所得的大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能相当平衡优秀的重型坦克,它和E-50一道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主战坦克的真正先驱,其先进的技术和优异的性能,不仅使它们足以帮助德国陆军应付战场上的严酷威胁,同时也照亮了世界坦克技术发展上的未来道路。

附录,E-75相对于基本型虎王的部份技术创新。(括号内为虎王)

E-75 基本型虎王

火炮: 88毫米L100/105毫米L68 ( 88毫米L71)

弹药: 可燃/半可燃式药筒弹药 (普通钢制弹壳弹药)

装甲: 特种装甲(后期) (普通钢装甲)

火炮测距仪 :有 (无)

火炮稳定器: 有 (无)

夜战设备 : “食雀鹰”FG1250型 (无)

发动机 : 1200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 (700马力)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6 | 只看该作者
从二战中期开始,德军战车为了追求全面的战斗性能而使车重结结攀升。超重的车体给德军带来了数不尽的麻烦。不过事情总是两面的,这些数不尽的麻烦也使德军对重型车辆技术下了一番苦心加以研究,只要肯付出,那就总是会有回报的。到了E系列问世,德国终于完全突破了困挠其重型坦克发展的两个技术瓶颈——高功率坦克发动机和可靠的传动系统。对比战后苏联那些传动系和动力系毛病不断的IS-3 IS-4 IS-7,应该说德国人的苦心还是值得的。(苏军重坦克的毛病可以从苏军自己的报告中看出,这些毛病苏军自己也是承认的。这主要是因为苏军除了战争初期不成功的52吨的KV-2外,其大战中的主力战车都是30~40吨级,由于忽视了对重型战车的开发,你要他们战后一下跳到60~70吨级肯定不行。在战后的和平时光中,苏联走完这个过程用了5~10年的时间)

(下图)虽说长得很像虎王,但E-75实际上却是全新的一款战车,同时它也拥有E系列战车中最强的战斗性能。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6 | 只看该作者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5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7 | 只看该作者
苏联IS系列坦克真是“天下无敌”?????  
我们再来看看E系列的主要对手苏联IS系列坦克的一些情况。

关于IS-3 IS-4 IS-7的性能,经过一些盲目亲苏的人不切实际的夸大后(都天下无敌了,怕是连苏联人自己也不敢这么说),相信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它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资料都来自苏军自己的评估报告,相信看完后大家就会对它们的真正面目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关于IS-3

1》前装甲的焊接有问题:一旦中弹,车体前装甲就会从焊缝处裂开并掉在地上!

2》发动机支架薄弱,焊接也不牢靠,使用中常常裂开,其后果可想而知。

3》换档困难,变速箱的可靠性令人失望。

4》悬挂系统更是毛病百出,许多IS-3刚开下生产线就被马上送往另一个工厂“治病”,这也是坦克生产史上的一件怪事。

5》车内空间极奇狭窄,人机工效极差,当年IS-3的坦克乘员曾质问上级:“你们难道就打算让我们窝在这个扁铁盒子里去柏林?!”(我认为应该让某些盲目亲苏人士也来“享受”一番驾驶IS-3的这种“极度乐趣”)

苏联当然也会急着给IS-3“治病”,不过等他们最终搞定,已是15年后的1960年出现的IS-3M了,可是此时面对西方著名的L7 105毫米坦克炮,所有苏联坦克的装甲都成了薄纸。(就连比IS-3M晚生12年的T-72坦克也抗不住105毫米炮弹)

关于IS-4

60吨重的IS-4于1947年出现,它的外表与IS-3不同,更接近老式的IS-2,其实它可算正宗的IS-2加强版,其车体就是在的基础上加长的,其炮塔前装甲增厚为250毫米,60吨重的车体由一台750马力发动机带动,机动性只有虎1的水平。有趣的是,其冷却系统是和德国黑豹学来的,在两个圆型风扇下装有水散热器。

表面看上去,IS-4相当不错,不过它只生产了200~250辆就停产了,这怎么回事呢,看看苏军自己怎么说的吧(其实有一个原因是价格太贵,不过我们下面说的是其技术原因)

1》车体超重,坦克机动性却没有相应跟上,不符合苏军的坦克战术要求。

2》传动系统技术很不成熟,工作极不可靠。走上战场后经常“趴窝”。(这很简单,苏联连46吨重的IS-3都没搞定,他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能在60吨重的IS-4上“功德圆满”呢,大家还可以去想想那个所谓“天下无敌”的68吨重的IS-7。所以不要总是嘲笑虎王,其实这些“天下无敌”的俄国货与它没有两样。

关于IS-5

这种IS-5纯粹是一种纸上战车,它连原型车都没有一辆。不过其行动装置设计却颇为类似德国的VK-4501(P)。(也就是保时捷虎1和后来的象式驱逐战车)  

贴子相关图片: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5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再来看看苏军对IS-7的评估报告

1〉车内过于狭窄致使乘员不得不“前胸贴后背”地工作,严重制约坦克战力的发挥(重达68吨的IS-7竟然也会像IS-3一样空间不足,大家可以想像苏联人为了追求火力和装甲到了怎样一种极端的地步)

2》炮弹架设计不合理,乘员在搬运炮弹时多次被砸伤(有的资料中提到IS-7配有半自动装弹机,不过可靠性问题使苏联人没有下使用它的决心)

3》机枪太多,机枪盒位置放置不当,战时装弹难如上清天(这完全是自作自受。)

4》类似虎王的内藏式橡胶负重轮磨损太快,致使高速度行驶时故障频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IS-7根本不可能达到50千米的高速度)

5》火控差劲,远距命中率很低。(这是苏联坦克的“光荣传统”)

6》太重,太贵 ,超过了苏军承受极限。(苏军玩不起“精品战略”)

其实苏联自成功的IS-2后推出的另一款比较成熟并大量投产的IS战车还是50年代的IS-8(T-10)

T-10是IS系列的终结版,它只有51.5吨重,采用火炮为122毫米L55,车体前装甲厚120毫米,炮塔前甲厚200毫米,750马力发动机,车速53千米。

也许从单车性能来看,T-10不如IS-7,但成熟可靠的技术使它最终击败了变态的怪物IS-7而和T-54/55一道成为苏军新一代的主力战车。苏联人心中比谁都清楚——“天下无敌”的怪物IS-7就和德国的“老鼠”一样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走上战场。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5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09 | 只看该作者
E-100这个大怪物可算是E系列战车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型号了,关于它的介绍很多,我就只来简单讲一下好了。大家可别看走了眼,E-100只是E系列中的“异类”,大家对它不用太在意,真正要留意的还是E-50和E-75。

德国在1943以后制定了生产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坦克的方案,E系列坦克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E系列坦克包括E5,E10,E25,E50,E75,E100这些型号。其中投入研制力量最多的就是E-100超重型坦克。
  
E-100的研制工作是从1943年6月开始的,由阿道拉公司负责研制。在1944年,因为要集中力量研制“鼠”式坦克,希特勒下达了停止研制E-1OO坦克的命令。这样一来,E-100超重型坦克就流产于样车研制阶段,工厂仅生产出样车的车体部分。1945年,这辆样车的车体落入盟军手中,1945年6月被转送到英国。
  
预计的E-100坦克战斗全重140t,乘员6人。战斗室特别大,火力强大,防护力超群。动力装置后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悬挂装置为外置筒式螺旋弹簧式悬挂装置。负重轮的排列型式,也采用了二战期间德国坦克上惯用的交替排列式。在E-100样车的研制阶段,炮塔没有制造出来,所以,仅安装了一个同等重量的假炮塔来进行试验。主要武器是一门KWK型150mm火炮或174mm火炮,但最后似乎准备选用128mm火炮。另外,E-100坦克的各部位装甲厚度也十分可观。二战期间的反坦克武器很难击穿。它的动力装置为HL234型水冷汽油机,它的履带宽度达到了1020mm。
  
和“鼠”式坦克一样,E-100坦克的致命弱点在于它极差的机动性,所以即使E-100超重型坦克被制造出来,也是没有什么作为的。

德国战争后期其实已经放弃了“老鼠”和E-100这两种变态战车的开发,他们已经明白这两种其实是出自老希和保时捷博士个人幻想的“无敌战车”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而且在战场也达不到1+1=2的战术效果。与其耗费资源到不如加紧研究先进而又实用的E-50/E-75更合算,德国人这样做还是很明智的。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1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这些E-100的性能数据是西方网站上找到的,比国内资料要详细。

E-100的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 137790kg 137.8ton
  
车长 10.27m(炮向前) 8.70m(仅车体)
  
车宽 4.48m  

车高 3.32m(战斗高度) 3.29m(运输高度)

引擎 Maybach HL 234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8-40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20 km  

乘员 5-6人
  
火力装备 128mm KwK 44 L/55 ; 150mm KwK 44 L/38 ;170mm KwK 44 & 75mm KwK 44 L/36.5 ; 1x7.92mm MG34  

弹药 128mm:?发 ; 75mm:?发 ; 7.92mm:?发  

装甲 40-240mm  

贴子相关图片: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5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13 | 只看该作者
二战德国的战场怪兽—虎王坦克(酷图多多!)  
虎王坦克是德国二战期间最令人恐惧的一种重型坦克。它的称呼为:虎II”/“虎王”,德军编号有:Sd.Kfz.182、Panzerkampfwagen VI Kö;nigstiger、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PzKpfw VI“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战结束,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虎王”重型坦克将威力强大的火炮和盟军坦克、反坦克炮几乎无法射穿的装甲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产生了这么一个战场上的可怕怪物。


国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最早开始于1937年,由德国的武器军备发展局提出,并将新型重型坦克的具体性能要求下发给德国的四家公司,他们是:戴姆勒`奔驰公司、亨舍尔公司、MAN公司、波尔舍(保时捷)公司。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新式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正式起步。在此次会议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要求:具有强大的击穿敌人坦克的火力,敌人坦克无法击穿的厚实的防护装甲,最大速度不低于40公里/小时。这次会议的决定发展了德国二战期间两种重型坦克,它们分别是虎1和虎王(虎2)。由于虎1在战场上的成功,导致了虎王的发展进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种新的替代虎1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才真正开始。

尽管人们认为虎王(虎2)是虎1的继承和替代,但是实际上虎王和虎1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虎王的设计初衷是考虑装上大威力、可靠性高的坦克炮,在虎1的88毫米L56倍口径坦克炮的基础上,德国人发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径的坦克炮。虎王坦克的设计最终由德国的两家公司:位于德国卡塞尔(德国东部城市)的亨舍尔公司和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德国西南部城市,巴登-符腾堡州首府)的波尔舍(保时捷)公司来竞争。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两种设计方案。

波尔舍和亨舍尔公司被责成着手研制新的重型坦克。波尔舍公司提供了两个基于以前的VK 4501(P)样车的方案,并定名为VK4502(P)。第一种方案是将炮塔安装在车体中央;另一种方案则是炮塔置后,发动机置中(就和现在的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差不多)。两个方案使用相同的底盘和车体以及其他部件,发动机都采用VK4501(P)样车的汽油发动机(电传动)。两种方案极度相似,除了炮塔的位置以及一些机械部件的区别。不过由于最终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波尔舍这两种设计都只制造了木制模型。 亨舍尔公司有两种方案:VK4502(H)和VK4503(H),其中VK4502(H)方案是以“虎”I式坦克为基础改进而成的,算得上是“继承性强,改进处少”。德国陆军兵器局第6科负责审查这些方案,VK4502(H)方案首先遭淘汰。不过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进展极快,最终其VK4503(H)方案被选中进入生产。这个方案采用了大量和“黑豹”、“黑豹”II坦克相同的部件以标准化坦克生产,根据1943年2月德国陆军兵器局的命令,亨舍尔的VK4503(H)设计和“虎”I式坦克完全不同,其更象“黑豹”坦克的扩大版。1943年10月20日,一辆木制的亨舍尔设计的“虎”II重型坦克模型在东普鲁士阿亚茨给希特勒做审查。德国准备从1943年12月起在位于卡塞尔的亨舍尔工厂制造三种样车型号的“虎”II重型坦克。从1944年1月到1945年3月,一共制造了489辆“虎”II重型坦克(三种样车-V1、V2、V3),其中1943年12月制造了12辆,1944年1月到12月制造了377辆,1945年1月到3月制造了100辆,生产了四个序列(420500、420530、420590、420680,底盘编号为280001-280489),比原定的1500辆的生产计划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因为盟军轰炸了亨舍尔在卡塞尔地区的工厂以及“虎”II重型坦克生产一辆所耗费的原材料和工时相当多。

首批的50辆“虎”II重型坦克(包括样车在内)装备了波尔舍公司设计的炮塔(魏格曼公司制造)。晚期的则安装了亨舍尔公司设计的炮塔(克虏伯公司制造)。两种炮塔都安装在车体中央。波尔舍炮塔是从最初的VK4502(P)原型坦克(基于VK4501(P)样车的设计)上发展来的。尽管这个设计本身没有被接受,不过炮塔的设计却被接受了并安装在亨舍尔设计的“虎王”重型坦克上。波尔舍型炮塔装备一门单节88mm火炮,而亨舍尔的炮塔上装备的是双节式88mm火炮(从1944年5月开始)。波尔舍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携弹80发,亨舍尔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则为86发。75%的弹药存储在车体内侧面,另外的25%弹药则存储在炮塔后部。此外,用于本车防御和对空射击的3挺MG34/MG42型7.92mm机枪则配弹5850发。


贴子相关图片:

780

主题

1990

帖子

4273

积分

e族权天使

Rank: 4

注册2007-7-17
6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1:14 | 只看该作者
虎王的致命獠牙--88毫米火炮
克虏伯公司也设计一种炮塔来装在亨舍尔公司和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的两种不同的坦克底盘上,克虏伯公司的这种炮塔设计编号为:P-2 Turm。P-2 Turm炮塔的前装甲为100毫米厚,具有60度的倾斜角度,顶装甲为40毫米,炮塔内有宽敞的空间,能携带16发炮弹。一种新的设计为混合型的设计,混合性设计的虎王乃是一种过度的型号。克虏伯公司大约生产了50个这样的炮塔。50个P-2 Turm型炮塔安装在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生产的底盘上。这种新的炮塔被命名为:Serien Turm
亨舍尔公司设计的炮塔前装甲厚度为180毫米,81度倾斜角,侧面装甲的倾斜角度被修改为69度,修改倾斜角度后的炮塔能够多携带22发炮弹。

波尔舍型炮塔的防盾呈弯曲状,车长指挥塔位于炮塔左侧。由于火炮防盾弯曲形状会导致一些机械问题,1943年12月,亨舍尔公司受命设计一个新炮塔作为以后的标准炮塔。亨舍尔型炮塔的车长指挥塔比较平,不象波尔舍的呈突出状,火炮防盾为“猪头式”。亨舍尔炮塔也被称为克虏伯型炮塔。最后,虎王的生产型,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的生产型号为战斗全重为68.5吨,亨舍尔公司公司的生产型号为69.8吨。

“虎王”重型坦克发动机采用了马巴赫公司的HL 230 P30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700hp(“黑豹”坦克采用也是这个),其传动装置为马巴赫公司的“奥尔瓦”401216B型机械式变速箱,有8个前进档和4个倒档,此外,还安装了亨舍尔公司的L 801型机械操纵系统。行动装置包括双扭杆独立式弹簧悬挂装置,和液力减振器,车体每侧有9个直径800mm的负重轮,负重轮分两排,交错排列。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每条履带有92块履带板组成。这一套装置使其能做原地旋转动作。“虎王”重型坦克装备两种履带,用于铁路运输的660mm窄履带以及更宽的800mm战斗履带,使用极为不便。“虎王”重型坦克由于全重以及耗油量太大,其机动性相当差。最大公路速度为35-38km/h,越野最大速度则更差只有17km/h。这些成为“虎王”重型坦克的重大弱点。一辆“虎王”重型坦克每行驶100km要消耗500公升油料,而它能携带的油料也不过是860公升,所以其最大公路行程只有110-120km,越野最大行程为80km。而且为了维持其战斗力需要不时进行修理。

“虎王”重型坦克安装了一门精确的88mm KwK 43 L71型坦克炮,该88mm炮的71倍径身管长为6.3m,最大有效射程为10km,装有炮口制退器,其使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最初“虎王”重型坦克安装的是双目TZF 9b/1型观瞄镜,后来换装为单目TZF 9d型观瞄镜。火炮射界为+17度到-8度。炮弹重为20kg,所以其射速较慢。这门88mm火炮能在3500m的距离上击毁“谢尔曼”、“克伦威尔”以及T-34/85坦克,这个射击距离远于苏军和盟军坦克的射程。其自身装甲厚实,即使在近距离,也只有很少的武器能真正摧毁它的正面装甲。至今没有任何记录或者照片能看到“虎王”重型坦克在战斗中被击穿正面装甲。它的侧面装甲相对盟军的坦克(T-34/85、JS-2和“荧火虫”)来说还是能摧毁的。

“虎王”重型坦克的变型车不是很多,主要有修理坦克、“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Grille 17/21/30/42自行火炮(样车)、280mm重型火炮运输车(样车)。1944年11月,魏格曼公司将20辆“虎王”重型坦克改装为指挥坦克,加装了无线电设备,其中使用了两种型号的无线电台:FuG8型和FuG7型。首辆指挥坦克在1945年2/3月开始服役。两种指挥坦克的携弹量都为63发(32发穿甲弹和31发高爆弹)。1944年后期,克虏伯公司建议为“虎王”重型坦克换装105mm KwK L/68型火炮,最终没有实现。1944年12月,亨舍尔提出一种33t重的轻型“虎”II式坦克设计。发动机依然采用“虎王”坦克的马巴赫HL 230 P30型发动机。其前部装甲采样倾斜式,厚度为80mm,侧面装甲则为新式的160mm的水平式装甲。安装一门克虏伯设计的100mm PWK型火炮,该火炮可以击穿200mm装甲。不过这种设想也仅仅停留在图纸阶段。同时,德国也对“虎王”重型坦克的炮塔和车体做过很多改进,比如在炮塔上安装测距仪,重新设计其后部底板等,不过这些都没有真正应用在“虎王”重型坦克上。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温馨提示

手机版|FBLIFE.COM

GMT+8, 2025-2-4 10:32 , Processed in 0.054410 second(s), Total 9, Slave 8 queries ,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